多重耐药菌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他人。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常见于医院环境中,免疫力低下者感染风险较高。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内,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长期护理机构等高风险区域。患者与携带者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例如医护人员未彻底洗手后接触其他患者。共用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导尿管等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伤口化脓、尿路感染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替加环素注射液、多黏菌素B硫酸盐注射液等。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概率较低,但可能成为无症状携带者。社区传播相对少见,主要通过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或共用个人物品传播。特殊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在健身房、军营等集体场所传播。新生儿、老年人、化疗患者等群体需特别注意防护。治疗这类感染可能需要联合使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等特殊抗生素。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表面,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须按感染性废物处理,衣物床单需高温消毒。探视者应佩戴口罩并减少不必要的接触。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滥用抗生素,出现疑似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医疗机构需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者采取单间隔离措施,定期开展环境病原学监测。
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需通过严格食品处理、个人卫生管理和环境控制实现。主要措施包括生熟分开、充分加热食物、保持厨房清洁、避免食用高风险食品、及时冷藏易腐食品等。
1、生熟分开处理生肉、禽蛋等食材时需使用专用刀具和砧板,避免与即食食品接触。生食可能携带沙门菌,交叉污染是常见传播途径。生熟食品应分开放置储存,冰箱内生食需密封并置于下层。接触生食后需用肥皂彻底洗手,防止细菌通过手部传播至其他食物或餐具。
2、充分加热肉类、禽类需加热至内部温度超过70℃并维持15秒以上,鸡蛋应煮至蛋黄凝固。沙门菌在60℃环境下15分钟可被灭活,但部分耐热菌株需要更高温度。微波加热需注意翻动食物确保受热均匀,剩余食物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复热。避免食用未全熟的溏心蛋或半生肉类。
3、厨房清洁每周用沸水或含氯消毒剂处理台面、刀具等接触面,抹布需每日煮沸消毒。沙门菌可在干燥环境存活数周,潮湿环境下繁殖更快。冰箱内壁及密封条需每月清洁,避免冷凝水成为污染源。垃圾及时清理,防止蟑螂、苍蝇等病媒生物传播病原体。
4、规避高风险食品慎食生乳、软质奶酪等未灭菌乳制品,生食蔬菜水果需浸泡清洗。沙门菌常见于禽肉、蛋类及受污染的蔬果,贝类因滤食特性易富集病原体。外出就餐避免选择卫生条件差的摊贩,不饮用未经处理的天然泉水或地表水。
5、低温保存采购后2小时内需将易腐食品放入4℃以下冷藏,冷冻室维持-18℃。沙门菌在4℃以下繁殖受抑制,但低温不能杀灭已有细菌。熟食室温存放不超过1小时,外卖食品应尽快食用。定期检查冰箱温度,避免因故障导致食品变质。
日常需加强手部卫生,餐前便后使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应隔离餐具,避免为他人备餐。免疫功能低下者、婴幼儿及孕妇应彻底避免生食,禽蛋类食物需延长加热时间。定期检查家庭饮用水质量,农村地区注意畜禽养殖场所与生活区的隔离。发现集体中毒事件需立即报告疾控部门,保留可疑食品样本供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