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幻觉谵妄、肝肾损伤等。误食有毒野生菌后,症状出现时间从30分钟到24小时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胃肠症状误食毒蕈后最早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多发生在进食后30分钟至6小时。鹅膏菌属毒素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剧烈水样腹泻;部分丝膜菌可引起血便。这类症状易被误认为普通食物中毒,但伴随异常出汗或流涎需高度警惕。
2、神经症状毒蝇伞等含毒蕈碱的菌类会引发神经毒性反应,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瞳孔缩小。严重时出现肌肉震颤、抽搐甚至昏迷。部分幻觉型毒菌如裸盖菇素会导致时空感知错乱,出现谵妄或狂躁行为。
3、溶血反应鹿花菌等含鹿花菌素的菌类可能诱发急性溶血,表现为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和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会导致肾小管堵塞,24小时内即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等急性肾衰竭征兆。
4、肝损伤剧毒鹅膏菌含鹅膏毒肽,潜伏期6-24小时后出现假愈期,继而引发爆发性肝损伤。表现为皮肤黄染、凝血功能障碍和肝区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急剧升高,不及时救治易发展为肝性脑病。
5、多器官衰竭亚稀褶黑菇等含多靶点毒素的菌类,可能同时损伤心肝肾等多个脏器。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尿闭和意识障碍,常需血液净化治疗。此类中毒死亡率超过50%,幸存者多遗留永久性器官功能障碍。
预防野生菌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采食不认识的菌类。烹饪无法破坏多数菌毒素,民间鉴别方法如银针试毒、大蒜变色等均无科学依据。出现中毒症状后应立即催吐并保留食余菌样,同时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洗胃和解毒治疗。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凝血指标,重症患者可能需血浆置换或器官支持治疗。康复后应定期复查,部分毒素具有迟发性神经毒性或致癌风险。
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可通过控制感染、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降压治疗、免疫抑制治疗、透析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多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诱发,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
1、控制感染青霉素V钾片或阿莫西林胶囊是清除残余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肠溶片。需完成10-14天全程治疗以防止抗原持续沉积。感染控制后仍须监测尿常规,观察是否出现肉眼血尿加重或尿量减少。
2、调节水电解质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克,水肿明显时可用呋塞米片利尿,同时口服氯化钾缓释片预防低钾血症。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体重每日下降0.5-1公斤为宜。严重水钠潴留需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联合利尿剂。
3、降压治疗首选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收缩压超过160mmHg时联用缬沙坦胶囊。儿童患者按公斤体重调整剂量,避免血压骤降导致肾灌注不足。每日早晚监测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低于同龄人第90百分位。
4、免疫抑制对急进性肾炎或病理显示新月体形成者,需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3天,后续改为醋酸泼尼松片口服并逐渐减量。严重病例加用环磷酰胺注射液,用药期间每周检测血常规预防骨髓抑制。
5、透析治疗当血肌酐超过442μmol/L或出现高钾血症、肺水肿等紧急情况时,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心静脉置管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根据超滤量调整置换液流速。多数患者经2-4周透析后可逐渐恢复肾功能。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至水肿消退,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g/kg,优选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但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每月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持续异常者需肾活检评估病理改变。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链球菌携带者家属建议同步进行咽拭子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