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适当休息、药物治疗、就医评估等方式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通常由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原体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有助于散热,避免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局部冷敷,每次不超过20分钟。禁止采用捂汗方式退烧,可能加重脱水风险。
2、补充水分发烧时每2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温水或口服补液盐,可预防电解质紊乱。适量饮用鲜榨果汁补充维生素C,避免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婴幼儿应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次,观察尿量判断补水是否充足。
3、适当休息保持每日8-10小时睡眠,白天避免剧烈运动。居室温度维持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为宜。选择透气棉质衣物,每4小时更换一次被汗浸湿的衣物。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
4、药物治疗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时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颗粒等。用药期间禁止饮酒或服用其他解热镇痛药。
5、就医评估持续高热3天以上、出现抽搐或意识模糊需急诊处理。血常规检查可鉴别病毒或细菌感染,胸部CT能排查肺炎并发症。孕妇、慢性病患者及婴幼儿出现反复发热应及早到感染科或儿科就诊。
发热期间宜选择小米粥、南瓜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油腻。每日监测体温4次并记录波动曲线,退热后仍须观察3天是否反复。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鼻腔分泌物可用生理海水喷雾清理。恢复期应逐步增加活动量,2周内避免人群聚集场所。
百天宝宝轻度轮状病毒感染通常无须用药,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以预防脱水和维持电解质平衡为主。
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病原体,保护黏膜;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口服补液盐Ⅲ能有效预防脱水。这些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患儿可能出现腹泻、低热等症状,母乳喂养者应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
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尿量及排便情况,用温水清洁臀部防止红臀,若出现持续呕吐、嗜睡或尿量明显减少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