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招了虱子可通过剪短头发、使用篦子梳理、外用药物、高温消毒、环境清洁等方式治疗。头虱病通常由直接接触传播、共用物品、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
1、剪短头发将头发剪短至耳际或更短,可减少虱子藏匿空间。虱卵通常附着在距离头皮1厘米内的发干上,短发便于后续药物处理和物理清除。此方法适合儿童及男性患者,女性若不愿剪发需配合其他措施。
2、使用篦子梳理选用金属密齿篦子蘸取白醋或护发素后湿发梳理,每2-3天重复进行。白醋能溶解虱卵粘附物质,护发素可限制虱子活动。梳理时需分区操作,每次梳理后立即用热水冲洗篦子,持续2周可清除大部分虱卵。
3、外用药物可遵医嘱使用马拉硫磷洗剂、氯菊酯乳膏或苯甲醇洗剂。马拉硫磷洗剂需涂抹后保留8-12小时,氯菊酯乳膏需按摩头皮5分钟,苯甲醇洗剂通过窒息作用杀灭虱子。使用后可能出现头皮刺痛,避免接触眼周。
4、高温消毒将毛巾、床单、帽子等物品用60℃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或烘干机高温烘烤20分钟。虱体在55℃环境中10分钟即死亡,虱卵需更长时间高温处理。无法水洗的毛绒玩具可密封塑料袋放置2周使虱子饿死。
5、环境清洁用吸尘器彻底清洁沙发、地毯、汽车座椅等可能残留虱子的区域,重点处理头部常接触的位置。梳子、发夹等物品需用酒精棉片擦拭或沸水煮烫5分钟。家庭成员需同步检查,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期间避免共用梳子、帽子、毛巾等个人物品,每日更换并高温清洗枕套。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疫情时需集体防治。若出现头皮化脓、淋巴结肿大等继发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预防复发需保持头发干燥清爽,定期检查发际线及耳后区域。
头上长虱子主要表现为头皮瘙痒、可见虱子或虱卵、皮肤红肿或抓痕等症状。头虱病是由虱子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1、头皮瘙痒头虱叮咬头皮时会分泌唾液,导致局部过敏反应引发持续性瘙痒,夜间更为明显。瘙痒程度与个体敏感性相关,搔抓后可能出现继发感染。建议家长每日用细齿梳梳理头发,发现活虱立即用医用酒精浸泡处理,避免抓挠。
2、可见虱子成虫呈灰白色,约芝麻大小,常见于耳后及颈后发际线处。虱卵为椭圆形乳白色颗粒,牢固附着在发根1厘米内。家长需在充足光线下拨开头发检查,使用含除虫菊酯的洗发露清洗,同时煮沸消毒梳子、帽子等个人物品。
3、虱卵附着虱卵会紧密黏附在头发上,呈珍珠样排列,与头皮屑的区别在于难以剥离。可用食醋湿润头发后梳理清除,或使用马拉硫磷洗剂杀灭。需连续处理7-10天以消灭新孵化的若虫,期间避免与他人共用寝具。
4、皮肤损伤长期搔抓会导致头皮出现抓痕、结痂或渗液,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严重时需就医。患儿应剪短头发减少虱子藏匿空间,每日更换并高温烫洗衣物。
5、淋巴结肿大继发感染时可能伴有耳后或颈部淋巴结肿大,触摸有痛感。需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同时使用苯甲酸苄酯搽剂灭虱。家长应检查全家成员头发,学校集体生活时需同步防治。
头虱病防治需保持环境清洁,每周用60℃以上热水清洗床品,毛绒玩具密封两周以上使虱子自然死亡。避免使用他人梳洗用品,长发建议扎起减少接触机会。学校等集体机构发现病例时应立即隔离处理,防止大规模传播。治疗后需持续观察2-3周确认无新发虱卵,复发时需更换灭虱药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