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碘治疗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疼痛,但可能出现短暂不适。放射性碘治疗主要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癌,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口服含碘-131的胶囊或液体。
治疗本身无创且无痛,口服放射性碘制剂时与普通服药无异。部分患者可能在服药后1-2天出现颈部轻微胀痛,这与甲状腺组织吸收辐射后的炎症反应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唾液腺肿胀,表现为腮腺区域酸胀感,通常持续数日。治疗后的隔离期可能产生心理压力,但不会造成生理性疼痛。
极少数情况下,大剂量治疗可能引发放射性甲状腺炎,导致颈部明显疼痛或吞咽不适,这种情况需要医生评估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处理。甲状腺癌患者接受高剂量治疗时,可能出现暂时性恶心或味觉改变,这些症状通常在一周内消失。
治疗前后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帮助代谢放射性物质,治疗后2-3天内建议分房居住减少辐射暴露。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及颈部超声,观察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药物。若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咽痛或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联系主治医师。
碘海醇外渗后应立即停止注射并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可减轻肿胀,严重者需就医处理。碘海醇是造影检查常用药物,外渗可能引起皮肤炎症或组织损伤。
碘海醇外渗后首先需停止药物继续注入,避免加重局部组织损伤。抬高患肢有助于减少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早期冷敷能收缩血管,减缓药物吸收并减轻疼痛,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变化,若出现苍白、青紫或麻木需警惕缺血性损伤。轻度外渗通常24-48小时可自行缓解,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当外渗量较大或出现皮肤水疱、溃疡等严重反应时,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采用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促进药物扩散,或使用硫酸镁湿敷减轻炎症。合并感染时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手术清创处理坏死组织。糖尿病患者或外周循环障碍者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密切监测。
碘海醇外渗后48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按摩,防止加重炎症反应。恢复期可适当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日常注意保护血管,造影前告知医生既往静脉穿刺困难史。若外渗部位持续疼痛、肿胀或出现发热,应立即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