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体温35.4℃属于偏低体温,可能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正常成人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低于36℃需警惕体温过低风险。
环境温度过低、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可能导致体温下降,此时需及时保暖并饮用温热饮品。测量误差如腋下未夹紧体温计、测量时间不足也可能显示偏低数值,建议重复测量确认。部分人群基础代谢率较低或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出现持续性低体温,需加强营养摄入。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减缓常伴随体温偏低,可能伴随乏力、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早期可能出现反常低体温,多伴有寒战或意识改变。糖尿病并发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
发现体温持续低于36℃时,应先排除测量误差和环境因素。若伴随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或存在慢性病史,建议尽早就医检查甲状腺功能、血常规等项目。日常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空腹状态下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适当增加高热量食物摄入。
大人体温在36.5-37.2摄氏度属于正常范围,体温低于36.5摄氏度通常属于体温偏低,体温在37.3-38.0摄氏度属于低烧。
体温偏低可能与测量误差、环境温度过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测量体温时需注意测量方法是否正确,避免在剧烈运动、进食或情绪激动后立即测量。环境温度过低可能导致体温下降,需注意保暖。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基础代谢率降低,导致体温偏低,需及时就医检查甲状腺功能。
低烧可能与感染、炎症、肿瘤等因素有关。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肺炎等可引起低烧,通常伴随咳嗽、咽痛、乏力等症状。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引起低烧,通常伴随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可引起长期低烧,通常伴随体重下降、夜间盗汗等症状。出现低烧时需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免劳累,若持续不退或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日常需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体温异常时避免自行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测量体温建议使用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避免使用红外线测温仪等可能产生误差的设备。体温异常持续不退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