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一般是指骨髓穿刺术,主要用于检查血液系统疾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感染性疾病、肿瘤骨髓转移及代谢性疾病等。骨髓穿刺术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检测,可明确贫血原因、白血病分型、骨髓纤维化程度等。
骨髓穿刺术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对于不明原因贫血患者,骨髓穿刺可区分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通过骨髓穿刺明确分型并监测治疗效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依赖骨髓穿刺结果进行危险度分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比例是重要诊断依据。骨髓穿刺还可发现骨髓转移癌,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骨髓浸润。
骨髓穿刺术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有特殊价值。怀疑结核性骨髓炎时可通过骨髓培养提高结核杆菌检出率。某些寄生虫感染如黑热病、疟疾等可在骨髓涂片中找到病原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出现持续发热时,骨髓穿刺有助于诊断真菌性败血症。骨髓培养对伤寒、布鲁氏菌病等特殊感染的确诊率高于血培养。骨髓涂片中发现噬血现象可辅助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
骨髓穿刺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通常选择髂后上棘或胸骨作为穿刺部位。术前需检查凝血功能,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穿刺风险增加。局部麻醉后使用骨髓穿刺针抽取0.5-1ml骨髓液,立即制作涂片避免凝固。骨髓活检可同步进行以提高诊断率。术后需压迫止血10分钟,卧床休息1小时观察有无出血。骨髓穿刺并发症较少,可能出现局部出血、感染或穿刺部位疼痛。
骨髓穿刺检查后应保持穿刺部位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穿刺处渗血需及时就医。日常需注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避免接触苯等化学毒物。骨髓穿刺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骨穿一般不能完全排除淋巴瘤,但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之一。淋巴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方法综合判断。
骨髓穿刺主要用于评估淋巴瘤是否侵犯骨髓,对部分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有较高检出率。当淋巴瘤细胞浸润骨髓时,骨髓涂片可见异常淋巴细胞聚集,流式细胞术能检测到单克隆B细胞群,病理活检可观察到特征性肿瘤细胞。但骨髓未受累时骨穿结果可能为阴性,此时不能排除其他部位存在淋巴瘤病灶。
部分惰性淋巴瘤如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骨髓侵犯率较高,骨穿阳性率相对较高。而原发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瘤如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骨髓受累概率较低,单靠骨穿容易漏诊。某些特殊类型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通常不通过骨穿诊断。
淋巴瘤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浅表淋巴结活检是诊断金标准,PET-CT能评估全身病灶分布,血液检查可发现乳酸脱氢酶升高等异常。患者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由血液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检查方案。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感染,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