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适当休息、药物干预、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低烧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药物副作用、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额头、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有助于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刺激皮肤。可重复进行擦拭直至体温下降,同时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穿盖过厚衣物阻碍散热。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不降,需结合其他措施。
2、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水分流失加快,适量饮用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可预防脱水。避免含糖饮料或咖啡因饮品,儿童可少量多次喂水,家长需观察排尿情况。合并呕吐或腹泻时更需注意电解质平衡,必要时使用补液盐散。
3、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活动可降低代谢产热,保持卧床休息有助于免疫系统集中对抗病因。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保证充足睡眠。若伴有头痛或肌肉酸痛,可抬高头部或热敷缓解不适,但持续症状超过3天需就医。
4、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退热药。禁止自行联合用药或超量服用,儿童需使用儿童剂型,如布洛芬颗粒。用药后30-60分钟监测体温变化。
5、就医检查低烧持续3天以上或反复发作,需排查肺炎链球菌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结核病等病因。伴随皮疹、意识模糊、颈部僵硬等症状应立即就诊。慢性病患者出现低烧可能提示病情活动,需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测。
低烧期间应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每日监测体温3次并记录变化曲线,注意观察伴随症状。保持环境温度20-24摄氏度,湿度50%-60%。退热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儿童退热后家长需继续观察48小时以防热性惊厥。若出现手脚冰凉伴高热、呼吸急促等危险信号,须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