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朵里有耳屎可通过清理外耳道、使用滴耳液、就医取出、日常护理、避免自行掏挖等方式处理。耳屎通常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灰尘堆积、耳道狭窄、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清理外耳道家长可用湿润的棉球轻轻擦拭孩子外耳道口可见的耳屎,避免将棉签伸入耳道深处。耳屎具有保护耳道皮肤和阻挡异物的作用,过度清理可能刺激耵聍腺分泌更多耳屎。若耳屎较硬,可先用温热毛巾敷耳廓帮助软化。
2、使用滴耳液对于硬结的耳屎,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过氧化氢溶液或橄榄油等软化剂。碳酸氢钠滴耳液能分解耵聍中的角蛋白,过氧化氢溶液通过发泡作用松动耳屎。使用时将孩子头部侧卧,滴入3-5滴药液后保持体位5分钟,每日2次连续3天。
3、就医取出若耳屎堵塞耳道引起听力下降、耳痛或耳鸣,需由耳鼻喉科医生用耵聍钩、吸引器或冲洗法取出。医生会在耳镜下观察耳屎位置,冲洗时使用37℃生理盐水避免刺激前庭器官。合并外耳道炎时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治疗。
4、日常护理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耳道情况,洗澡后用毛巾擦干耳廓避免进水。避免让孩子频繁掏耳朵或使用耳机,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遗传性油性耳屎的孩子需更注重清洁,但每月清理不超过1次。
5、避免自行掏挖家长不要用发卡、挖耳勺等工具自行掏挖孩子耳道,可能损伤鼓膜或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若孩子出现抓耳、摇头、听力减退等症状,可能提示耵聍栓塞,应及时就医而非强行处理。
保持孩子耳部干燥清洁是预防耳屎堆积的关键。洗澡时避免水流直接冲入耳道,洗头后及时擦干耳周。若发现耳屎呈黑褐色、伴有异味或脓液,可能提示真菌感染或中耳炎,需尽早就医。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3岁以下儿童建议每半年由专业医生检查耳道情况。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锌的海产品和坚果,有助于维持耳道皮肤健康。
挖耳屎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消毒处理、避免刺激、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挖耳屎出血通常由外耳道损伤、外耳道炎、鼓膜穿孔、凝血功能障碍、外耳道肿瘤等原因引起。
1、压迫止血使用干净棉球轻轻按压出血部位5-10分钟,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二次损伤。外耳道皮肤较薄,毛细血管丰富,轻微刮伤即可引发出血。若出血量较大或持续不止,需考虑可能存在外耳道静脉丛损伤,此时应保持头部直立位减少出血。
2、消毒处理用医用碘伏棉签轻柔擦拭外耳道口,禁止将液体滴入耳内。外耳道损伤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但不可自行使用双氧水冲洗。
3、避免刺激72小时内禁止挖耳、游泳或佩戴入耳式耳机。外耳道损伤后会出现局部水肿,机械刺激可能加重炎症反应。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但需确保耳塞清洁。若伴随瘙痒症状,可遵医嘱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切忌搔抓患处。
4、观察症状监测是否出现耳痛加剧、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或脓性分泌物。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合并外耳道炎或中耳炎,需警惕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恶性外耳道炎。体温超过38℃或出现面部麻木时,可能已发生颅底骨髓炎,属于耳鼻喉科急症。
5、及时就医若出血伴随眩晕、耳鸣或面瘫,需急诊排除颞骨骨折。耳内镜可明确损伤范围,凝血功能检查能发现潜在血液疾病。对于反复出血患者,应进行CT检查排除外耳道血管瘤或鳞状细胞癌,此类疾病早期表现为无痛性出血。
日常应纠正挖耳习惯,耳垢具有自洁功能,过度清理反而破坏耳道酸性环境。建议每半年由耳科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清理耳垢,避免使用发卡、棉签等尖锐物品。沐浴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水分,保持耳道干燥能降低真菌感染概率。若出现耳垢栓塞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专业人员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