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可能引起发烧,通常与病原体感染或炎症反应有关。肠胃炎主要有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等原因。
1、病毒性感染病毒性肠胃炎常见于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病毒侵入肠道后引发炎症反应,可能导致体温升高。患者可能出现水样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脱水情况,及时补充水分。
2、细菌性感染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并释放致热原,可能导致持续发热。常伴随黏液脓血便、腹部绞痛。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发热超过38.5摄氏度时建议就医。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长期低热,伴随间歇性腹泻、营养不良。确诊需通过粪便检测,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替硝唑胶囊、磷酸伯氨喹片等抗寄生虫药物。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
4、食物中毒变质食物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等产生的肠毒素可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发骤发性高热伴剧烈呕吐。需立即停用可疑食物,轻症可服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补液。
5、药物刺激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药物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诱发药物性肠胃炎伴低热。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腹痛腹泻,停药后多可缓解。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
肠胃炎患者发热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每日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溶液,维持电解质平衡。注意腹部保暖,发热时可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出现意识模糊、血便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