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病主要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调节、情志调护等方式综合干预。胃病在中医范畴多与脾胃虚弱、肝气犯胃、湿热内蕴等因素相关,需辨证施治。
1、中药调理根据证型选用不同方剂,如脾胃虚寒可用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肝气犯胃可用柴胡疏肝散疏肝和胃,湿热内蕴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湿。常用中药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药,柴胡、香附等理气药,黄连、黄芩等清热药。需由中医师辨证后开具个体化处方。
2、针灸疗法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通过毫针刺激调节胃肠蠕动与消化液分泌。寒证可加艾灸神阙穴温阳散寒,实证可用电针加强刺激。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有较好缓解作用,通常10-15次为一疗程。
3、推拿按摩沿任脉、胃经进行穴位点按,如揉按中脘穴可和胃降逆,按压足三里能健脾助运。腹部掌摩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配合捏脊疗法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适用于胃胀、嗳气等症状,每日1次每次20分钟为宜。
4、饮食调节遵循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原则,避免生冷辛辣刺激。脾胃虚寒者宜食生姜、大枣等温性食物,湿热证应减少油腻甜食,可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急性发作期建议米粥、面汤等流质饮食。
5、情志调护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愤怒伤肝,情绪波动易加重胃病。可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调节气机,配合冥想、音乐疗法疏解压力。避免长期紧张焦虑,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复。
中医治疗胃病强调整体调理与个体化方案,患者需坚持治疗2-3个月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应记录症状变化,定期复诊调整方案。避免自行更改药方或中断治疗,合并出血、消瘦等预警症状时须及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日常注意腹部保暖,戒烟限酒,建立餐后30分钟缓步行走的习惯以助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