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愈合后通常可以达到接近原有骨强度的水平,但具体恢复程度与骨折类型、治疗方式及康复管理密切相关。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通过骨痂形成和重塑期完成修复。在愈合初期,新生骨组织以编织骨形式存在,力学强度较弱。随着应力刺激和破骨细胞活动,骨小梁逐渐按力学方向排列,约1年后可完成80%以上的强度恢复。临床研究显示,规范治疗的简单骨折愈合后抗压强度可达原骨的90%以上,而粉碎性骨折或存在感染等并发症时,强度恢复可能仅达70%左右。影响骨强度恢复的关键因素包括骨折复位精度、固定稳定性、血供保留情况以及是否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采用髓内钉固定时,早期骨痂形成更快,而钢板固定可能产生应力遮挡效应。老年患者因骨代谢减缓,重塑期可能延长至2年。
特殊情况下可能影响骨强度恢复。开放性骨折伴随软组织损伤时,骨膜血供破坏会延缓愈合进程。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常人延长30%,且易发生延迟愈合。吸烟者骨折愈合时间延长40%,骨痂矿化程度降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导致骨小梁结构稀疏。绝经后女性雌激素缺乏状态下,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可能造成局部骨质疏松。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愈合后骨强度低于预期水平,需通过抗骨质疏松治疗、脉冲电磁场等干预措施改善。
骨折愈合后应保持适度力学刺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从20%体重负荷开始,每2周增加10%。补充维生素D3和钙剂有助于维持骨代谢平衡,每日摄入钙元素应达1000毫克。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中老年患者可考虑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预防二次骨折。若出现愈合部位异常疼痛或变形,需及时复查排除内固定失效或骨不连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