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了的地方紫了可能与外伤、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感染、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冷热敷交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皮肤出现肿胀和发紫通常是皮下出血或炎症反应的表现,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外伤外力撞击或挤压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入皮下组织形成淤血。表现为局部肿胀、皮肤发紫并伴随压痛。轻微外伤可先冷敷收缩血管,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若疼痛剧烈可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跌打万花油等外用药物。
2、血管病变静脉曲张或血管炎可能引起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局部淤血性肿胀。常见下肢皮肤发紫伴沉重感。需穿戴医用弹力袜改善循环,医生可能开具迈之灵片、地奥司明片等血管活性药物。严重静脉血栓需行取栓手术。
3、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会导致自发性皮下出血。表现为无诱因的皮肤青紫斑块,可能伴随鼻出血。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确诊后需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长期服用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
4、感染蜂窝组织炎等软组织感染会引起红肿热痛,严重时皮肤呈紫红色。需进行细菌培养,轻症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重症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
5、过敏反应虫咬或接触性过敏可能导致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出现紫红色风团伴瘙痒。需立即脱离过敏原,口服氯雷他定糖浆,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喉头水肿等严重反应需急诊注射肾上腺素。
日常应注意保护患处避免二次损伤,抬高肢体促进血液回流。观察肿胀是否扩散、是否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帮助血管修复。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风险,保证充足休息。若48小时内症状无缓解或出现肢体麻木、呼吸困难等表现,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