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黏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长期刺激有关。
1、病理特征Barrett食管的内镜下表现为食管远端出现橘红色天鹅绒样黏膜,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的灰白色形成对比。病理活检可见杯状细胞等肠上皮化生表现,是诊断的金标准。这种改变属于癌前病变,需定期内镜监测。
2、发病机制长期胃酸反流刺激导致食管黏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具有更强抗酸能力的柱状上皮逐渐取代鳞状上皮。部分患者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或食管裂孔疝等解剖学异常,加重反流程度。
3、临床表现患者多表现为反酸、烧心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部分出现吞咽疼痛或胸骨后不适。约三分之一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往往在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4、诊断方法确诊依赖内镜检查及多点活检,需明确化生范围与是否存在异型增生。辅助检查包括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等。新型技术如窄带成像内镜可提高肠化生检出率。
5、治疗原则基础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控制反流,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对伴高度异型增生者可采用射频消融术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所有患者均需戒烟限酒,避免高脂饮食。
Barrett食管患者应保持规律清淡饮食,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睡眠时抬高床头。建议每1-3年接受内镜随访,监测黏膜变化。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复查,警惕食管腺癌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