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大出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止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输血支持等方式治疗。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保护机制受损可能导致溃疡形成。溃疡侵蚀血管时可能引发呕血或黑便,严重时出现失血性休克。治疗需抑制胃酸分泌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铝碳酸镁、胶体果胶铋。内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并进行止血处理。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静脉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典型表现为大量呕血,病情危急。治疗需紧急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药物可选用生长抑素类似物降低门脉压力。预防再出血需定期内镜随访并控制肝硬化进展。
3、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药物或酒精等因素可能损伤胃黏膜屏障,导致广泛黏膜糜烂出血。临床表现以呕咖啡样物为主,出血量相对较少。治疗需停用损伤因素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常用药物有泮托拉唑、雷贝拉唑。严重出血需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或电凝止血。
4、消化道肿瘤胃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可能侵蚀血管引起出血,多为慢性失血但也可急性大出血。除止血治疗外需明确肿瘤性质及分期,根据情况选择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内镜下可对出血灶进行钛夹夹闭或局部注射肾上腺素止血。
5、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血管发育异常可能自发破裂出血,常见于小肠或结肠。出血具有反复性和难治性特点,诊断依赖血管造影或胶囊内镜。治疗可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或介入栓塞,广泛病变需手术切除受累肠段。
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并禁食,出血停止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恢复期应选择易消化、低纤维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饮食。长期需戒酒并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定期复查内镜评估治疗效果。合并肝硬化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监测肝肾功能,肿瘤患者应保证足够营养支持。所有患者出现头晕、心悸等再出血征兆时需立即就医。
孕妇大出血的高危人群主要有胎盘前置、胎盘早剥、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多胎妊娠等。大出血可能危及母婴生命,需及时就医干预。
1、胎盘前置胎盘前置是指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宫颈内口。随着孕周增加,子宫下段拉伸可能导致胎盘剥离出血。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阴道流血,出血量可能突然增多。确诊需通过超声检查。治疗上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必要时使用硫酸镁注射液抑制宫缩,严重时需提前终止妊娠。
2、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指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剥离。常见诱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腹部外伤等。症状为持续性腹痛伴阴道流血,出血量与疼痛程度可能不成正比。需紧急处理,轻度可保守治疗,重度需立即剖宫产。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微循环。
3、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是分娩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高危因素包括产程延长、羊水过多、多胎妊娠等。表现为产后阴道大量流血,子宫软如袋状。需立即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素注射液促进宫缩,必要时行宫腔填塞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4、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重度子痫前期等疾病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血特点为全身多部位渗血,常规止血措施效果差。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血液制品,同时治疗原发病。产前需监测凝血功能,提前备血。
5、多胎妊娠双胎及以上妊娠子宫过度膨胀,易并发胎盘面积过大、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产时产后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孕期需加强监测,分娩建议在有抢救条件的医院进行,备足血源,产后密切观察出血量。
高危孕妇应定期产检,提前识别风险因素。孕期注意补充铁剂预防贫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分娩时选择具备输血条件和重症监护能力的医疗机构,产后2小时内需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哺乳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晚期产后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