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最佳治疗时机需根据阻滞程度和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二度Ⅰ型可密切观察,二度Ⅱ型及三度阻滞需积极干预。
1、一度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但无心室漏搏,多见于心肌炎恢复期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类患儿多数无症状,建议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重点监测有无进展为高度阻滞。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
2、二度Ⅰ型:
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具有渐进性PR间期延长特征,心室率多在正常范围。常见于风湿热、药物中毒等可逆性病因。治疗原发病后多可自行恢复,若出现头晕、乏力等灌注不足表现,需考虑临时起搏器植入。
3、二度Ⅱ型:
莫氏Ⅱ型阻滞易进展为完全性传导阻滞,多见于先天性房室结发育异常或心脏术后。心电图显示QRS波群突然脱落,不伴PR间期延长。确诊后应尽早安装永久起搏器,避免发生阿-斯综合征。
4、三度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心室活动完全分离,新生儿心室率<55次/分或儿童<50次/分需紧急处理。先天性患者应在确诊后立即安装起搏器,获得性阻滞需先治疗心肌炎、莱姆病等基础疾病。
5、特殊情况:
新生儿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可能伴发结构性心脏病,需完善超声检查。运动诱发的高度阻滞是起搏器植入明确指征。对于无症状的先天性三度阻滞患儿,建议在学龄前完成永久起搏器植入。
日常护理需注意监测心率变化,避免使用减慢心率药物。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补充辅酶Q10等心肌营养剂。选择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竞技性体育活动。定期随访心功能,起搏器植入患儿需远离强磁场环境,每半年检查起搏器工作状态。
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在口服降糖效果不佳、出现急性并发症或处于妊娠期等情况下使用胰岛素治疗。
当口服降糖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胰岛素。这种情况多见于病程较长、胰岛功能明显减退的2型糖尿病患者。部分患者在感染、手术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升高明显,口服药物难以控制,也需要短期使用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完全丧失,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无法控制血糖,也需要使用胰岛素,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
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时,必须立即使用胰岛素治疗。这些情况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快速降低血糖。部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水平非常高,医生可能会建议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以减轻高糖毒性对胰岛细胞的损害。手术前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也需要临时使用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胰岛素用量,同时注意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