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接触酸和碱后发痒可通过清水冲洗、局部冷敷、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就医处理等方式缓解。皮肤接触酸和碱通常由化学刺激、过敏反应、皮肤屏障受损、接触性皮炎、化学灼伤等原因引起。
1、清水冲洗皮肤接触酸或碱后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中和残留化学物质。强酸接触可用弱碱性溶液冲洗,强碱接触可用弱酸性溶液冲洗。冲洗后避免用力擦拭皮肤,防止加重损伤。若冲洗后瘙痒持续存在,需进一步处理。
2、局部冷敷用干净毛巾包裹冰块冷敷瘙痒部位,每次1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冷敷可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炎症反应和神经末梢敏感度。冷敷时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冷敷后观察皮肤有无苍白、麻木等异常表现。
3、外用药物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缓解接触性皮炎引起的瘙痒,涂抹薄层于患处。氢化可的松软膏适用于轻度化学刺激导致的皮肤炎症。氧化锌软膏可保护受损皮肤屏障。使用前需清洁患处,避免接触眼睛和黏膜。外用药物3天后无改善需复诊。
4、口服药物医生可能开具氯雷他定片对抗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每日一次。西替利嗪滴剂适用于儿童患者。严重瘙痒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口服药物期间避免驾驶和饮酒,注意观察有无嗜睡、口干等副作用。
5、就医处理出现皮肤溃烂、水疱、剧烈疼痛或瘙痒扩散时需急诊处理。医生可能采用碳酸氢钠溶液中和酸灼伤,硼酸溶液中和碱灼伤。深度化学灼伤需清创后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严重病例需住院进行静脉输液和创面护理。
接触酸碱性物质后需立即脱去污染衣物,避免搔抓患处。恢复期选择宽松棉质衣物,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清洁产品。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促进皮肤修复。日常操作化学品时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工作场所配备紧急冲淋设备。若接触后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呼叫急救。
孕妇应避免接触酒精。
酒精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妊娠期接触酒精可能导致胎儿酒精谱系障碍,表现为生长迟缓、面部特征异常及神经系统发育问题。即使是少量酒精也可能对胎儿造成不可逆损害,不存在安全饮酒阈值。孕期饮酒还与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相关。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含酒精的饮品、食品及护肤品。部分烹饪用酒虽经高温挥发,仍可能残留微量酒精成分。医用消毒酒精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但应避免长期大量吸入或皮肤直接接触。若因特殊原因必须接触酒精,需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并咨询医生。
建议孕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远离酒精制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