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可通过观察认知功能减退、行为异常、情绪波动、幻觉妄想、社会功能退化等症状判断。老年性精神病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病痴呆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定向障碍、人格改变、睡眠紊乱、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等症状。
1、认知功能减退老年性精神病患者早期常出现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事遗忘,可能忘记近期发生的事件或重复提问。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时间、地点、人物定向障碍,严重时无法辨认家人或回家路线。部分患者计算能力下降,无法完成简单算术,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也逐渐受损。这类症状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需通过神经心理学评估确诊,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多奈哌齐片、卡巴拉汀胶囊、美金刚胺片等药物。
2、行为异常患者可能出现无目的徘徊、藏匿物品、收集垃圾等异常行为,部分会有攻击性或幼稚化表现。夜间行为紊乱较为突出,如反复起床活动、翻找物品。路易体痴呆患者常伴有视幻觉,可能对空无一人的房间说话或躲避想象中的危险。此类症状需与谵妄鉴别,护理时应避免强行纠正,可遵医嘱使用喹硫平片、奥氮平片等控制精神症状。
3、情绪波动情绪不稳定是常见表现,可能突然哭泣、愤怒或淡漠,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如兴趣减退、食欲改变。额颞叶痴呆早期即以人格改变和情绪调控障碍为特征,表现为易激惹、缺乏同理心。血管性痴呆患者情绪波动可能与脑血管事件相关。心理疏导结合环境调整有助于缓解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舍曲林片、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药物。
4、幻觉妄想约半数患者会出现幻觉,以视幻觉为主,如看见已故亲人或小动物。被害妄想较常见,可能坚信有人偷窃财物或投毒。帕金森病痴呆患者更易出现复杂视幻觉,伴随锥体外系症状。这类症状需排除代谢紊乱或药物副作用,治疗可谨慎使用小剂量利培酮口腔崩解片、氯氮平片等,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5、社会功能退化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逐渐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如厕、进食等需要协助。社交能力退化表现为回避交往、无法遵守谈话规则。晚期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护理重点在于维持基本生活功能,通过环境改造降低风险,如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垫。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延缓功能衰退。
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的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活动,饮食宜选用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家属应学习非药物干预技巧,避免与患者争辩妄想内容,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激越行为。建议定期陪同患者到精神科或神经内科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居家环境应减少危险物品摆放,使用定位设备预防走失。早期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部分类型痴呆通过干预可延缓进展。
斜视可通过观察眼球位置、视物重影、代偿性头位、视力异常及眼部疲劳等症状判断。斜视是指双眼视轴不平行导致的眼位偏斜,可能由遗传、屈光不正、神经肌肉异常等因素引起。
1、眼球位置异常单眼或双眼出现向内、外、上、下等方向的持续性偏斜是斜视的核心表现。可用角膜映光法初步自测:用手电筒照射双眼,观察瞳孔中心光反射点是否对称。若一侧光点偏离瞳孔中心,可能提示斜视。先天性斜视患者常伴有眼球震颤或弱视。
2、视物重影双眼视物时出现复视现象,遮盖单眼后复视消失,多因双眼无法协同聚焦所致。间歇性斜视患者在疲劳时复视加重,可能伴随阅读困难或字体跳动感。神经麻痹性斜视会突发复视伴头晕。
3、代偿性头位患者会不自主倾斜头部以代偿眼位偏斜。内斜视者常将头转向患眼侧,外斜视者会轻微仰头,垂直斜视可能出现头肩倾斜。儿童长期保持异常头位可能引发脊柱侧弯。
4、视力异常单眼视力下降或双眼视力差异过大需警惕斜视性弱视。交替性斜视患者可能无自觉症状,但立体视功能受损,表现为接球困难、上下楼梯易踩空等。屈光参差性斜视常伴有高度近视或远视。
5、眼部疲劳长时间用眼后出现眼胀、头痛、畏光等视疲劳症状,尤其在阅读或电子屏幕使用时加重。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强光下会闭一只眼,集合功能不足者看近物时易出现眼位分离。
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儿童应在3岁前完成首次眼位评估。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异常用眼姿势,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确诊斜视后需根据类型选择配镜矫正、视功能训练或手术治疗,早期干预有助于恢复双眼视功能。若突发斜视伴恶心呕吐需立即就医排除脑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