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老人皮肤发黄可能与局部感染、胆汁淤积、营养不良、慢性贫血、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褥疮合并皮肤发黄需警惕感染性并发症或全身性疾病,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局部感染褥疮创面继发细菌感染时,脓性分泌物与坏死组织混合可能导致周围皮肤发黄。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可伴随渗液异味、创面扩大。需进行创面清创,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外用抗菌药物,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抗感染治疗。
2、胆汁淤积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沉积导致皮肤巩膜黄染。多见于合并肝胆疾病或长期静脉营养的患者,常伴尿液颜色加深。需检查肝功能,必要时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同时调整肠内营养配方。
3、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导致皮肤弹性下降、颜色晦暗。褥疮患者因摄入不足或代谢异常,可能出现血清胡萝卜素蓄积性黄染。需加强高蛋白饮食,补充维生素AD胶丸、复合维生素B片,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粉剂营养支持。
4、慢性贫血长期慢性失血或铁利用障碍可引发贫血性黄疸,表现为皮肤苍黄伴甲床苍白。常见于合并消化道出血或慢性炎症患者,需检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可遵医嘱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叶酸片,严重时需输注浓缩红细胞。
5、药物副作用长期使用呋喃妥因肠溶片、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等药物可能引发药物性黄疸。需排查用药史,监测肝功能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
褥疮合并皮肤发黄需每日观察创面变化,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减少局部压迫。饮食应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促进伤口愈合。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避免创面持续受压。出现发热、黄疸加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胆汁酸等检测,必要时进行创面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褥疮引起发烧不退需及时就医并综合处理,主要措施包括伤口清创、抗感染治疗、物理降温、营养支持和体位管理。褥疮合并发热多提示局部或全身感染,可能伴随寒战、乏力等症状。
1、伤口清创深度褥疮需由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清创,去除坏死组织。浅表溃疡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配合银离子敷料覆盖。感染创面可能需要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清创后保持创面干燥透气,避免大小便污染。
2、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若培养出耐药菌株,需调整为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特殊抗菌药物。同时需监测肝肾功能,疗程通常持续7-14天直至体温正常。
3、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时采用温水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禁止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可配合退热贴使用,每4小时更换一次。持续高热需进行血培养排查败血症,必要时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
4、营养支持每日保证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摄入,可选择乳清蛋白粉。补充维生素C片促进胶原合成,锌硒咀嚼片加速创面愈合。贫血患者需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白蛋白低于30g/L时考虑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5、体位管理使用交替式充气床垫,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骨突部位垫环形减压垫,保持床单平整无皱褶。大小便失禁者需及时清洁,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肛周皮肤。翻身时避免拖拽摩擦,可采用吊架辅助转移。
长期卧床患者每日需检查全身皮肤,尤其注意骶尾部、足跟等受压部位。保持室温22-26℃避免出汗潮湿,床单位使用吸湿透气材质。饮食注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原则,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改善代谢。家属应学习正确翻身技巧,记录体温变化和创面情况,出现脓性分泌物或持续高热应立即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