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钛、氧化锆、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的牙套做核磁共振通常没有影响。金属材质牙套可能干扰成像,需提前告知医生。
核磁共振成像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生成人体内部结构图像,金属材料可能产生伪影或发热风险。纯钛因其无磁性且生物相容性高,广泛用于种植体及正畸托槽,扫描时无需拆除。氧化锆全瓷牙冠不含金属成分,不会干扰磁场,适用于前牙美学修复及后牙功能重建。玻璃陶瓷材料如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同样具备良好的透光性和抗折性,常用于贴面或嵌体修复。
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等金属牙冠在磁场中可能发生位移或产热,需评估后决定是否暂时移除。部分贵金属合金如金铂合金虽磁性较弱,但仍需提前与放射科医生沟通。佩戴活动义齿者应检查金属卡环成分,避免扫描过程中脱落。正畸固定矫治器若含不锈钢部件,可能影响颅脑或颈椎区域成像质量。
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应主动向医生说明口腔修复体类型及材质,必要时携带牙科病历辅助判断。非金属修复体佩戴者可正常接受检查,金属材质修复体需根据检查部位和磁场强度综合评估风险。口腔科医生会根据临床需求优先选择兼容性高的修复材料,减少后续影像学检查限制。
身上有钢板一般可以做核磁共振检查,但需根据钢板材质类型决定。若为钛合金等非铁磁性材料通常安全,若为不锈钢等铁磁性材料则需谨慎评估风险。
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科内固定钢板多为钛合金材质,这类材料具有非铁磁性特性,在核磁共振检查时不会受强磁场影响产生位移或发热,安全性较高。患者可携带手术记录或钢板说明书,由影像科医生确认材质后进行检查。钛合金钢板在磁场中不会干扰图像质量,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检查前无须特殊处理。
少数老旧钢板可能采用不锈钢材质,这类材料具有铁磁性,在强磁场环境中可能发生移位、发热或产生伪影。若患者体内植入的是心脏支架、动脉瘤夹等特殊部位金属物,或钢板植入时间较早无法确认材质时,需通过X光片等辅助检查评估风险。部分医疗机构会使用磁兼容检测设备预先测试金属物的安全性,再决定是否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建议患者在检查前主动告知医生体内植入物的具体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植入部位和材质信息。医生会根据国际标准ASTM F2503对金属物进行安全分级,必要时选择CT等替代检查方案。检查后若出现植入部位疼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