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性荨麻疹是指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荨麻疹,通常在经期前或经期出现皮肤瘙痒、红斑、风团等症状,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免疫反应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月经性荨麻疹的典型表现为皮肤突发性风团伴瘙痒,风团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多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反复发作。部分患者伴随面部潮红、头痛或腹痛。症状通常始于经前1-2天,持续至经期结束,少数可能延续至经后3-5天。激素水平变化是主要诱因,尤其是黄体期孕酮水平下降可能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也可能通过血管扩张作用加重症状。
对于症状轻微者,可通过冷敷缓解瘙痒,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避免摄入酒精、辛辣食物等可能加重血管扩张的饮食。中重度患者需就医进行抗组胺治疗,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严重发作时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片。记录月经周期与症状发作的关系有助于医生判断激素相关性,必要时需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荨麻疹等其他病因。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可尝试补充维生素B6和镁剂调节神经功能,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若症状每月规律出现且影响生活质量,建议至妇科或皮肤科进行激素水平检测和过敏原筛查,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潜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间避免搔抓皮肤,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选择无香料添加的温和沐浴产品有助于减少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