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和双尖牙最容易发生龋齿,尤其是第一恒磨牙。龋齿的发生与牙齿结构、清洁难度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1、磨牙磨牙表面存在窝沟点隙,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和细菌。第一恒磨牙通常在6岁左右萌出,儿童时期刷牙不彻底或缺乏窝沟封闭保护,细菌长期堆积产酸导致釉质脱矿。磨牙龋可能引发牙髓炎,表现为冷热刺激痛或夜间自发痛,需通过复合树脂填充或根管治疗干预。
2、双尖牙双尖牙邻接面接触紧密,牙缝易嵌塞纤维性食物。邻面龋早期难以察觉,常通过X线片发现已形成龋洞。使用牙线清洁可预防邻面龋,若已形成中龋需去除腐质后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长期未治疗的邻面龋可能导致牙冠折断。
3、乳牙乳牙釉质矿化程度低,奶瓶喂养或频繁夜奶会加速龋坏。上前牙唇面常见奶瓶龋,表现为大面积釉质缺损。家长需在孩子萌出第一颗乳牙后即用指套牙刷清洁,重度乳牙龋可能影响恒牙胚发育,需进行预成冠修复。
4、排列不齐的牙齿牙齿拥挤重叠形成的清洁死角易滋生变异链球菌。扭转牙邻面及舌侧常发生隐匿性龋,正畸治疗前需先处理现有龋齿。固定矫治器佩戴期间需配合冲牙器清洁托槽周围,避免出现白垩斑样脱矿。
5、牙颈部牙龈退缩暴露的牙骨质抗酸能力差,横向刷牙会加重楔状缺损。根面龋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进展快且易环绕牙根形成环状龋。含氟牙膏可增强根面再矿化,深达牙本质的根面龋需采用流动树脂充填。
建议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配合牙线清洁邻面,儿童可进行窝沟封闭。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发现早期龋损及时干预。减少碳酸饮料和黏性甜食摄入,餐后清水漱口能有效降低龋病发生概率。出现冷热敏感或食物嵌塞疼痛时应尽早就诊。
深龋齿一般是可以补的,但需要根据龋坏程度和牙髓状态决定具体治疗方案。深龋是指龋坏已接近牙髓但未引发不可逆性牙髓炎的情况,通常表现为冷热刺激敏感或短暂疼痛。
当龋坏未累及牙髓且无自发痛时,可直接进行充填治疗。医生会彻底清除腐质后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或复合树脂等材料修补缺损,同时垫底保护牙髓。这类患者术后需避免患侧咀嚼硬物,定期复查观察牙髓活力。
若龋坏已导致牙髓暴露或慢性牙髓炎,则需先进行根管治疗再修复。通过去除感染牙髓、消毒根管后,用牙胶尖充填根管,最后用全冠或嵌体修复牙体缺损。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夜间痛或咬合痛,拖延治疗可能引发根尖周炎。
建议尽早就诊口腔科,通过牙片和冷热测试评估牙髓状态。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年进行口腔检查,发现浅龋及时处理可避免发展为深龋。深龋修复后可能出现短暂敏感,若持续疼痛需复诊排除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