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可通过口腔视诊、探诊、X线检查、激光荧光检测、数字化成像等方式发现。龋齿是牙体硬组织被细菌腐蚀导致的慢性破坏性疾病,早期发现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
1、口腔视诊医生使用口镜和镊子直接观察牙齿表面颜色、形态改变。龋齿初期表现为釉质白垩色斑块,进展期可见褐色或黑色龋洞,邻面龋需配合咬合翼片观察。视诊能发现明显的窝沟龋、平滑面龋及继发龋,但对隐匿性龋损敏感度较低。
2、探诊检查采用尖锐探针探查牙齿表面粗糙度与质地,龋坏区域会出现探针卡顿或釉质软化现象。邻面龋可通过探针勾拉牙缝判断是否存在龋洞,探诊还能评估龋损深度是否接近牙髓。操作时需注意力度避免造成人为釉质损伤。
3、X线检查根尖片能显示牙冠邻接面及根部的隐匿性龋坏,适用于检查邻面龋、根面龋及继发龋。咬合翼片可观察后牙咬合面龋损范围,全景片有助于评估多发性龋齿。X线对早期釉质龋诊断率有限,但能清晰显示龋坏与牙髓腔的距离关系。
4、激光荧光检测采用655nm激光激发龋损组织产生荧光,通过数值量化显示龋坏程度。DIAGNOdent设备能检测到釉质表层0.5mm内的早期脱矿,对窝沟点隙龋的敏感性显著高于视诊。该方法无辐射且可重复进行,适合儿童及孕妇龋齿筛查。
5、数字化成像采用光纤透照技术或数字成像系统增强龋损对比度,如Canary System通过脉冲激光检测牙体结构变化。数字化影像可存储对比龋齿进展,配合软件分析能量化龋坏面积,对早期釉质龋的诊断准确率超过80%。
发现龋齿后应控制每日精制糖摄入不超过25克,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邻面。每半年进行专业涂氟处理,儿童可考虑窝沟封闭预防咬合面龋。重度龋齿患者需避免冷热刺激,及时修复缺损防止食物嵌塞加重龋坏。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邻面龋等隐蔽病灶,建议每6-12个月接受全面口腔检查。
龋齿牙痛连着耳朵疼可通过局部冷敷、使用止痛药物、根管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拔牙等方式缓解。龋齿牙痛放射至耳部通常由牙髓炎、根尖周炎、中耳炎、三叉神经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因素引起。
1、局部冷敷早期疼痛较轻时可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患侧面部,每次10-15分钟。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炎症渗出,缓解牙髓充血导致的放射性耳痛。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若出现皮肤苍白应立即停止。
2、使用止痛药物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可阻断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牙髓压力及继发性耳部牵涉痛。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孕妇及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
3、根管治疗当龋坏波及牙髓引发急性牙髓炎时,需在局麻下开髓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后使用氢氧化钙糊剂暂封。该治疗可消除髓腔内高压状态,阻断疼痛信号向耳颞部神经的传导,后续需完成根管预备与充填。
4、抗生素治疗若合并根尖脓肿或中耳感染,可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甲硝唑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这些药物能抑制细菌DNA合成或破坏细胞壁,控制感染灶向周围组织的扩散。
5、手术拔牙对于无法保留的严重龋坏牙,需手术拔除以消除病灶。术前需拍摄曲面断层片评估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术中注意保护邻牙及周围软组织,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以防干槽症发生。
日常应使用含氟牙膏配合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限制每日糖分摄入不超过25克,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出现自发性跳痛或夜间痛加重时提示病情进展,须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引发颌面部间隙感染。咀嚼时选择非患侧可减轻颞下颌关节负担,急性期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