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患者通常不需要做肠镜,但若出现持续便血、反复腹痛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肠镜检查。急性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多数情况下通过粪便检测和血液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急性肠炎通常由饮食不洁、病原体感染等因素诱发,症状较轻时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和口服药物缓解。肠镜属于侵入性检查,可能加重肠道刺激,因此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临床更倾向于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病情,仅当怀疑合并肠道溃疡、息肉或其他器质性病变时,医生才会建议肠镜检查。
若患者出现持续超过两周的腹泻、体重明显下降、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等情况,需警惕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疾病的可能性。此时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同时可进行组织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肠镜检查还能排除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性病变。
急性肠炎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高脂、高纤维及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需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脱水、高热或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应立即就医。肠镜检查前后需遵循医嘱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日常需注意食品卫生,生熟食材分开处理,饭前便后规范洗手以预防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