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伤员的搬运方法主要有保持脊柱轴线稳定、使用硬质担架、多人协同平移、避免扭曲身体、固定头颈部等措施。
1、保持轴线稳定搬运过程中需始终保持伤员头颈胸腰成直线,采用整体滚动或平移方式。任何弯曲或扭转都可能加重脊髓压迫,导致二次损伤。需由专人负责固定头部,其余人员同步移动躯干和四肢,动作需缓慢平稳。
2、硬质担架使用必须选用脊柱板或铲式担架等硬质转运工具,禁止使用软担架或徒手搬运。担架需提前放置于伤员身侧,平移时保持脊柱与担架长轴一致。转运途中可在颈腰部放置软垫维持生理曲度,但不可过度垫高。
3、多人协同操作至少需要4-5人配合完成搬运,分别负责固定头颈部、肩背部、腰臀部和下肢。由指挥者统一口令同步发力,采用滚木式或平板式移动技术。单人抱持或双人抬运极易造成脊柱错位,绝对禁止。
4、避免身体扭曲伤员体位需维持受伤时的原始姿态,不可强行矫正肢体位置。若伤员呈蜷曲状态,应在保持该姿势下整体搬运。翻转身体时必须采用轴向翻身法,头颈胸腰髋需同步转动,如同转动圆木。
5、固定头颈部立即使用颈托或毛巾卷固定颈部,头部两侧用沙袋或衣物填充限制活动。无专业器械时可徒手保持头部中立位,但需持续至完成影像学检查。合并颅脑损伤者需同时保护气道,避免头颈过度后仰。
脊髓损伤搬运后需持续监测呼吸循环功能,转运途中避免剧烈颠簸。伤员应保持仰卧位,使用约束带固定躯干和四肢。到达医疗机构后需优先进行脊柱CT或MRI检查,排除隐匿性骨折。康复期需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早期介入肢体功能训练。营养支持应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促进神经修复。
脊髓损伤可能引发压疮、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等并发症。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功能受损,患者可能出现多种继发性健康问题,需长期医疗干预和护理。
1、压疮脊髓损伤患者因感觉障碍和长期卧床,局部皮肤持续受压易发生压疮。常见于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初期表现为皮肤发红,进展后可形成溃疡甚至深达骨骼。预防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床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已发生压疮需清创换药,严重者需负压引流或皮瓣移植。
2、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导致排尿功能障碍,残余尿量增加易引发尿路感染。表现为发热、尿液浑浊、膀胱区疼痛等症状。需定期导尿并监测尿常规,感染时可使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长期管理建议间歇导尿配合胆碱能药物,必要时行膀胱扩大术。
3、深静脉血栓下肢活动受限导致血流淤滞,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共同促使血栓形成。表现为患肢肿胀、皮温升高,超声检查可确诊。急性期需低分子肝素抗凝,慢性期改用华法林。预防措施包括气压治疗、弹力袜穿戴及早期康复训练。
4、肺部感染呼吸肌麻痹导致咳嗽无力,分泌物潴留易诱发坠积性肺炎。表现为发热、痰液黏稠、血氧饱和度下降。需定期翻身拍背,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感染时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严重呼吸衰竭需气管切开辅助通气。
5、自主神经反射异常T6以上损伤患者因交感神经失控,膀胱充盈等刺激可引发血压骤升。表现为头痛、面部潮红、心动过缓,需立即排空膀胱或解除肠道梗阻。预防需规律排尿排便,急性发作时舌下含服硝苯地平。
脊髓损伤患者需终身进行多学科综合管理。饮食应保证每日2000毫升水分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康复训练包括电动起立床站立、关节被动活动等,配合针灸、高压氧等辅助治疗。心理干预帮助患者适应生活改变,家属需学习护理技能并定期随访评估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