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挂呼吸内科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该病属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涉及支气管和肺实质病变,需由呼吸专科医生进行诊断与长期管理。
1、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首选就诊科室。医生会通过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评估确诊,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稳定期患者,可进行药物调整、氧疗指导及康复训练。
2、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部分三甲医院将该专科独立设置,擅长处理复杂病例。若患者合并呼吸衰竭、肺心病等重症情况,该科室能提供无创通气、支气管镜介入等高级诊疗手段。
3、急诊内科:
急性加重期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诊。急诊科可快速处理缺氧、感染等危急状况,待病情稳定后转至呼吸专科继续治疗。
4、老年病科:
高龄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病时,老年病科可综合管理。该科室注重多重用药协调及共病处理,但需与呼吸专科联合制定肺部疾病核心治疗方案。
5、中医呼吸科:
作为辅助治疗选择,可配合中药调理、穴位敷贴等传统疗法。需注意中医治疗不能替代支气管扩张剂等核心药物,建议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
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需长期随访,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日常应避免烟雾刺激,坚持腹式呼吸训练,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营养方面保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体重过低者可增加坚果、乳制品摄入。运动推荐八段锦、平地步行等低强度有氧活动,运动时携带急救支气管扩张剂。病情变化时及时联系主治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通过戒烟、药物治疗、氧疗、肺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遗传因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引起。
1、戒烟:
戒烟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关键的干预措施。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气道和肺泡,加速肺功能下降。患者可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行为干预等方式戒烟,戒烟后咳嗽、咳痰等症状通常会在数周内明显改善。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以及祛痰药如氨溴索。这些药物能缓解气道痉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痰液排出。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使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3、氧疗:
对于血氧饱和度低于88%的重度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改善缺氧症状。每日吸氧时间需超过15小时,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氧疗能减轻心脏负担,延缓肺动脉高压发展,提高患者活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4、肺康复训练:
肺康复包括呼吸肌训练、有氧运动和营养指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技巧能改善通气效率;步行、骑自行车等低强度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高蛋白饮食有助于维持呼吸肌力量。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康复训练效果显著。
5、手术治疗:
极重度患者可考虑肺减容术或肺移植。肺减容术通过切除病变肺组织改善通气;肺移植适用于年轻且其他器官功能良好的终末期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注意防寒保暖,冬季外出佩戴口罩;保持居室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减轻饱餐后呼吸困难;练习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改善肺功能;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预防感染急性加重。病情稳定期可进行游泳、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运动时注意监测血氧变化,出现明显气促应立即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