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肌炎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乏力、胸闷胸痛、心悸气促、食欲减退。心肌炎是指心肌发生炎症性病变,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发热患儿可能出现低热或高热,体温波动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其他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病毒感染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需监测体温变化并记录发热规律。
2、乏力患儿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容易疲劳,不愿玩耍或运动。乏力程度与心肌损伤范围相关,严重时可出现嗜睡状态。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日常活动量的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3、胸闷胸痛年长儿可主诉胸前区压迫感或隐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哭闹。胸痛可能随呼吸或体位改变加重,部分患儿会出现心前区不适而频繁按压胸部。这种情况提示心肌缺血缺氧,需立即就医评估。
4、心悸气促患儿安静时呼吸频率增快,活动后气促明显,可能出现叹息样呼吸。听诊可发现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家长应计数静息呼吸频率,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5、食欲减退患儿进食量明显减少,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体重增长缓慢。胃肠道淤血导致消化功能下降,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影响心肌修复。建议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静脉营养支持。
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儿科或心血管专科就诊,完善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检查。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脏功能,预防呼吸道感染。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肢体温度变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循环不良表现需紧急就医。
胆源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胆源性胰腺炎通常由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胆管狭窄、胆道肿瘤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确诊。
1、上腹部疼痛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常突发持续性上腹剧痛,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或蜷曲体位可稍缓解。疼痛多因胆管梗阻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或胆汁反流激活胰酶引起胰腺自身消化所致。典型表现为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重,伴随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2、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或胆汁样液体。呕吐后腹痛常无缓解,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这与胰腺炎症刺激腹腔神经丛、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合并麻痹性肠梗阻。
3、发热黄疸约半数患者出现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若合并胆道感染可出现寒战高热。胆管梗阻时可见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及陶土样大便。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胆汁淤积。
4、休克表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休克征象。这与大量炎性介质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有关。同时可伴随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
5、腹部体征体格检查可见上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脐周或侧腹部皮肤出现青紫色瘀斑,称为Cullen征或Grey-Turner征,提示胰腺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移动性浊音等腹水体征。
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期需禁食胃肠减压,恢复期应选择低脂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脂半流质。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和酒精摄入,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道情况。建议胆结石患者尽早处理原发病,预防胰腺炎复发。出现持续腹痛或黄疸加重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