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是指眼球后部的内表面结构,主要包括视网膜、视神经乳头、黄斑及视网膜血管等组织。眼底检查可评估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疾病。
一、视网膜视网膜是眼底最重要的感光结构,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导至大脑。视网膜中央的黄斑区含有密集的视锥细胞,主导精细视觉和色觉功能。视网膜脱离、出血或血管渗漏均可通过眼底镜检查发现。
二、视神经乳头视神经乳头是视神经穿出眼球的部位,呈淡粉色圆盘状。青光眼患者可出现视杯扩大、杯盘比增加等特征性改变。视神经炎或颅内压增高时,视乳头可能出现水肿、边界模糊等异常表现。
三、黄斑黄斑位于视网膜正中央,直径约5毫米,其中央凹陷称为中心凹,是视觉最敏锐区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导致黄斑区出血、渗出或地图状萎缩,严重影响中心视力。黄斑病变需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进一步评估。
四、视网膜血管视网膜动静脉在眼底呈分支状分布,动脉较细呈鲜红色,静脉较粗呈暗红色。高血压和糖尿病可引起血管迂曲、动静脉交叉压迹、微动脉瘤等改变。严重者可能出现视网膜静脉阻塞或新生血管形成。
五、玻璃体玻璃体是填充眼球后部的透明凝胶体,与视网膜紧密相邻。玻璃体混浊会导致飞蚊症,而玻璃体后脱离可能牵拉视网膜引发裂孔。眼底检查时可观察到玻璃体出血、炎症细胞或增殖膜等病变。
定期眼底检查对早期发现眼部及全身性疾病至关重要。4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者应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日常生活中需控制血糖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佩戴防蓝光眼镜减少屏幕辐射,适量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等视网膜营养素。出现视物变形、视野缺损或突发飞蚊增多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眼底有出血点可能由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外伤性视网膜出血、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眼底检查、控制原发病、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硬化,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发点状出血。患者常伴随视物模糊、头痛等症状。需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确诊,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配合低盐饮食和眼底激光光凝术治疗。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持续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导致微动脉瘤破裂形成出血点。多伴有视力下降、飞蚊症等表现。需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控制血糖基础上使用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改善微循环,严重时需玻璃体切割手术。
3、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可造成静脉迂曲扩张,血管渗漏产生火焰状出血灶。急性期可能出现突发视力下降。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诊,可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抑制新生血管,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促进出血吸收。
4、外伤性视网膜出血眼球挫伤或震荡伤可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常见于年轻患者。需排查是否存在视网膜裂孔,早期使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化瘀,配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缓解水肿,出血量大时需玻璃体腔灌洗。
5、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因凝血功能障碍引发视网膜出血。往往伴随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全身症状。需完善血常规和骨髓穿刺检查,原发病治疗同时可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禁用抗凝类药物。
发现眼底出血点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揉眼,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K,适量食用蓝莓、胡萝卜等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阅读时保持30厘米以上用眼距离,每用眼1小时需远眺5分钟。若出血点持续增多或伴随视力骤降,应立即到眼科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