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腺癌的早晚期分期主要依据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可分为早期、局部进展期和晚期。早期胃腺癌指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局部进展期肿瘤侵犯肌层或浆膜层,晚期则存在远处转移或侵犯邻近器官。
早期胃腺癌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上腹不适或消化不良。肿瘤局限于胃壁浅层,未累及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诊断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及活检,超声内镜可评估浸润深度。早期患者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较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
局部进展期胃腺癌表现为肿瘤穿透黏膜下层侵犯肌层或浆膜层,可能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性上腹痛、体重下降、呕血或黑便。CT检查可评估肿瘤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治疗需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方案,包括根治性胃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晚期胃腺癌指肿瘤出现远处转移或侵犯邻近器官,如肝脏、腹膜或远处淋巴结。患者多表现为明显消瘦、贫血、腹水或梗阻症状。PET-CT有助于发现转移灶。治疗以全身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为主,手术仅用于缓解梗阻或出血等并发症。晚期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较短,治疗重点为延长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
胃腺癌分期需结合影像学、病理学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尤其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高风险人群。确诊后应完善腹部CT、胸部CT等检查明确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由多学科团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早期患者应积极争取根治性治疗,晚期患者则需重视营养支持和症状管理。日常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高盐、腌制食品,戒烟限酒,保持适度运动。
胃腺癌是起源于胃黏膜腺上皮的恶性肿瘤,属于胃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胃癌病例的90%。胃腺癌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遗传因素、高盐饮食及吸烟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可出现上腹痛、消瘦、呕血或黑便等表现。
1、病因机制胃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长期炎症刺激可能诱发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遗传因素中,CDH1基因突变与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密切相关。高盐饮食和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吸烟和酗酒会加速黏膜病变进程,而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也属于高危因素。
2、病理分型根据Lauren分型可分为肠型和弥漫型。肠型胃腺癌多见于老年男性,肿瘤边界清晰,细胞呈腺管状排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弥漫型胃癌好发于年轻女性,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生长,易发生腹膜转移,预后较差。WHO分类还包含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等亚型。
3、临床表现早期胃腺癌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或轻微上腹不适。进展期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上腹痛、餐后饱胀、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肿瘤溃破时可出现呕血或黑便,贲门部肿瘤可能导致吞咽困难,幽门部肿瘤可引起呕吐。晚期可能出现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转移征象。
4、诊断方法胃镜检查是确诊胃腺癌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病变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超声内镜有助于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CT检查可评估肿瘤分期和远处转移。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可用于监测病情进展。基因检测对遗传性胃癌筛查有重要意义。
5、治疗原则早期胃腺癌可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展期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术前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晚期患者可采用姑息性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HER2阳性患者可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
胃腺癌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腌制食品。术后患者需少食多餐,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预防贫血。定期复查胃镜和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同时需监测营养状况。戒烟限酒、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有家族史者应加强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