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打针吃药后仍发烧可通过调整药物、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变化及就医复查等方式处理。持续发热可能与用药不对症、剂量不足、合并感染、脱水或疾病进展等因素有关。
1、调整药物:
退烧药需间隔4-6小时使用,避免重复用药导致肝肾损伤。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常用儿童退烧药,体温超过38.5℃时按体重计算剂量使用。若使用抗生素后仍发热,需考虑病原体耐药或药物选择不当,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
2、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水温控制在32-34℃。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敷,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损伤。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同时保持室温在24-26℃,穿着透气棉质衣物。
3、补充水分:
发热时水分蒸发量增加,每公斤体重需补充80-100毫升液体。可给予口服补液盐、米汤、稀释果汁等,分次少量饮用。观察尿量及颜色,若4小时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提示脱水需加强补液。
4、观察症状:
记录发热曲线变化,注意是否出现皮疹、抽搐、意识模糊等危险信号。测量体温时应避开进食、哭闹后30分钟,耳温枪需规范使用。发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持续高于40℃需立即就医。
5、就医复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可判断感染类型,肺部听诊排除肺炎。必要时需进行血培养、胸片等进一步检查。若确诊细菌感染但抗生素无效,可能需根据药敏试验更换药物。
保持清淡饮食如粥类、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发热期间暂停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口腔清洁,饭后用淡盐水漱口。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皮肤瘀斑等表现需急诊处理。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
成人起水痘一般无须打针,多数情况下通过药物治疗和护理即可缓解。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成人患病后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皮肤疱疹等症状。疱疹初期为红色斑疹,逐渐发展为透明水疱,最后结痂脱落。成人水痘症状通常比儿童更严重,但多数患者通过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泛昔洛韦片、伐昔洛韦片等治疗,配合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疱疹,有助于预防继发感染。
若患者出现高热不退、疱疹化脓、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或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可能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进行其他医疗干预。此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打针治疗。
患病期间应多休息,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与他人密切接触以防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