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黏膜的局部组织缺损,通常由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导致,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胃溃疡的常见诱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应激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典型症状表现为规律性上腹痛、餐后腹胀、反酸嗳气,严重时可出现呕血或黑便。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最主要的病因,该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并刺激胃酸分泌导致溃疡。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复发率显著降低。
2、药物因素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这类患者常见夜间腹痛加重,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治疗需停用损伤性药物,改用塞来昔布胶囊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同时配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保护胃黏膜。
3、胃酸分泌异常胃泌素瘤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可能导致胃酸过量分泌,侵蚀胃黏膜形成溃疡。这类患者疼痛常在空腹时加剧,进食后缓解。诊断需进行胃液分析,治疗可使用法莫替丁片等H2受体拮抗剂,或实施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4、应激性溃疡严重创伤、大手术或烧伤等应激状态下,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黏膜缺血坏死。患者可能突发呕血或便血,属于消化科急症。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必要时需内镜下止血或血管介入治疗。
5、癌变风险长期未愈的胃溃疡可能恶变为胃癌,尤其溃疡边缘不规则、底部凹凸不平时风险增高。患者会出现体重骤降、持续性疼痛等症状。确诊需多次活检,治疗需行胃癌根治术配合放化疗。
胃溃疡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戒烟并控制情绪压力。建议选择小米粥、山药羹等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乳铁蛋白粉促进黏膜修复。定期胃镜复查至关重要,尤其对于病程超过3个月或年龄超过45岁的患者。出现呕血、剧烈腹痛或体重明显下降时须立即就医。
胃溃疡好发于胃角和胃窦小弯侧,其他常见部位包括胃体、贲门及幽门管。胃溃疡的发生与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
1、胃角和胃窦小弯侧胃角和胃窦小弯侧是胃溃疡最高发的解剖位置,此处胃黏膜血供相对薄弱,且易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直接侵蚀。胃窦部黏膜对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较高,长期感染可导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胃角部位因解剖弯曲,食物摩擦和机械刺激更明显,容易形成黏膜损伤。
2、胃体胃体中下部溃疡多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这类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屏障。胃体溃疡疼痛常位于剑突下或左上腹,进食后加重是其特点。部分胃体溃疡可能发展为穿透性溃疡,需警惕出血风险。
3、贲门贲门溃疡相对少见,多与胃食管反流病或食管裂孔疝相关。此处溃疡易引起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等症状。贲门溃疡愈合后可能形成瘢痕狭窄,导致进食梗阻感,严重时需要内镜下扩张治疗。
4、幽门管幽门管溃疡易导致幽门梗阻,表现为餐后腹胀、呕吐宿食。该部位溃疡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瘢痕可能造成幽门变形,影响胃排空功能。幽门管溃疡需与十二指肠溃疡鉴别,后者疼痛多呈饥饿痛或夜间痛。
5、复合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时称为复合性溃疡,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应激状态。这类溃疡易反复发作,可能并发穿孔或大出血。复合性溃疡治疗需同时控制胃酸分泌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规律进食以减轻胃酸刺激。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蒸蛋等,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戒烟可促进溃疡愈合,保持情绪稳定也有助于减少胃酸分泌。若出现呕血、黑便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排除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定期胃镜复查可监测溃疡愈合情况,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完成抗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