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由心肌缺血、心肌炎、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心脏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电图监测、药物治疗、起搏器植入等方式干预。
1、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房室结功能异常,常见于冠心病患者。这类患者可能伴随胸痛、活动后气促等症状。治疗需改善心肌供血,严重时需血运重建。
2、心肌炎:
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炎症可损伤传导系统,多见于青壮年。患者常有发热、乏力前驱症状。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重症需糖皮质激素治疗。
3、药物影响:
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过量会抑制房室结传导。表现为用药后出现心率减慢,及时停药或调整剂量后多可恢复。
4、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会改变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可能伴随肌无力、心律失常,需静脉补充或清除电解质恢复正常水平。
5、心脏结构异常:
先天性房室结发育不良或老年退行性变会导致传导障碍。这类患者通常进展缓慢,严重传导阻滞需考虑永久起搏器植入。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定期监测心率变化。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限制高脂饮食。出现头晕、黑朦等脑供血不足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无症状者每3-6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评估传导阻滞进展情况。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特征、临床症状及分度评估,诊断标准包括一度阻滞、二度Ⅰ型/Ⅱ型阻滞及三度阻滞。
1、一度阻滞:
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超过年龄正常值上限婴儿>0.14秒,儿童>0.18秒,但每个心房激动均能下传心室。患儿通常无症状,多因体检发现,常见于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或药物影响。
2、二度Ⅰ型阻滞:
特征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呈文氏周期。可能伴随活动后心悸,多见于风湿热或洋地黄中毒。需动态心电图监测发作频率,评估是否需干预。
3、二度Ⅱ型阻滞:
表现为PR间期固定伴间歇性QRS波群脱落,易进展为三度阻滞。患儿可出现头晕、乏力,常见于心脏术后或心肌病。此类需紧急评估起搏器植入指征。
4、三度阻滞:
心电图显示房室完全分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新生儿可能表现为心率<55次/分伴喂养困难,年长儿可出现阿斯综合征。先天性三度阻滞多合并母体自身抗体阳性。
5、伴随症状评估:
除心电图分型外,需结合晕厥史、运动耐量下降等临床表现,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结构性心脏病。24小时心电图可捕捉间歇性阻滞,运动试验有助于评估阻滞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确诊后需定期监测心率变化,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症状。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维持电解质平衡。先天性阻滞患儿建议家族筛查,获得性阻滞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出现意识丧失或心率持续<40次/分需立即就医,部分患儿需终身佩戴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