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肤癣在中医称为白疕或松皮癣,与西医的银屑病相对应。中医认为该病主要与血热、血燥、血瘀等因素有关,常见诱因包括情志失调、外感风邪、饮食不节等。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需结合患者体质差异选择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或活血化瘀等治法。
一、血热证表现为皮肤红斑鲜红、鳞屑多且易剥离,新疹不断出现,伴有灼热感或瘙痒。多因外感风热或情志化火导致血分热盛,可选用清热凉血汤加减,常用药物包括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等。外治可用青黛散麻油调敷,同时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二、血燥证常见皮肤干燥脱屑、基底淡红,瘙痒夜间加重,病程较长。多因久病伤阴或血虚风燥所致,治疗宜养血润燥,方选当归饮子加减,药物可含当归、白芍、何首乌等。配合杏仁、桃仁等油脂类药物外涂可润泽肌肤,日常需保持皮肤湿润。
三、血瘀证特点为皮损暗红、鳞屑厚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多因久病入络或气血运行不畅,治法需活血化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化裁,常用丹参、鸡血藤、红花等药物。可配合针灸刺络拔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四、湿热蕴结证表现为红斑糜烂、渗出明显,多发于皱褶部位。常因脾虚湿盛或外感湿热引起,治疗需清热利湿,方选萆薢渗湿汤加减,药物包含土茯苓、黄柏、苦参等。外治可用马齿苋煎汤湿敷,饮食需忌肥甘厚味。
五、冲任不调证多见于女性经期前后加重,皮损呈周期性变化。与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相关,治法需调补肝肾,方选二至丸合逍遥散加减,药物可含女贞子、旱莲草、柴胡等。需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治疗银屑病强调内外同治与生活调摄。除药物外,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饮食宜清淡,适量食用百合、莲子等清润之品;皮肤护理应避免搔抓,沐浴水温不宜过高。急性期需减少剧烈运动,稳定期可练习八段锦等养生功法。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至少三个月系统治疗,期间定期复诊调整方药,切忌自行滥用偏方。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医学上又称为内异症,其他常见名称包括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病等。这些名称主要根据病变部位和病理特征进行区分,主要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
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盆腔腹膜表面,可能引起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痛等症状。病灶多分布在子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可通过腹腔镜检查确诊。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抑制雌激素分泌或手术切除病灶。
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俗称巧克力囊肿,因囊内积血呈巧克力样外观得名。囊肿可能导致月经异常、不孕等问题,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囊性占位。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和生育需求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腹腔镜手术。
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病灶浸润深度超过5毫米,常累及直肠、膀胱等脏器。患者可能出现排便疼痛、血尿等特殊症状,MRI检查有助于评估浸润范围。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手术切除。
4、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类型,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和月经量增多,超声显示子宫均匀性增大。治疗可选择药物缓解症状或子宫切除术。
5、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包括发生在脐部、剖宫产瘢痕、肺部等罕见部位的病变。这类异位症可能引起周期性病灶部位出血或疼痛,诊断需结合病史和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长期管理预防复发。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减少红肉摄入。适度进行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疼痛症状,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妇科检查对监测病情变化非常重要,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