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发热通常持续3-5天,实际病程受病毒类型、免疫状态、并发症、年龄及护理措施等因素影响。
1、病毒类型:
柯萨奇病毒A组是主要病原体,不同亚型毒力差异可导致发热时长波动。肠道病毒71型感染时发热可能延长至7天,需警惕重症倾向。
2、免疫状态:
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发热多在72小时内消退,免疫缺陷患者可能持续1周以上。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0×10⁹/L时建议住院观察。
3、并发症:
继发细菌感染会使发热期延长,常见链球菌性扁桃体炎。出现持续高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时,需考虑合并化脓性感染。
4、年龄因素:
3岁以下幼儿因免疫系统未完善,发热持续时间较学龄儿童平均多1-2天。体温超过39℃的婴儿需密切监测脱水表现。
5、护理措施:
正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可缩短症状期。每日饮水量低于50ml/kg会延长发热,建议保持口腔湿润并采用流质饮食。
发病期间应保持室内湿度50%-60%,选择米汤、藕粉等温凉流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溃疡。体温正常24小时后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但2周内仍具有传染性,需做好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观察有无嗜睡、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等因素有关。
肠道病毒感染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因,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表现为咽部疼痛、发热、拒食等症状。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飞沫、粪便或污染物品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密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患病期间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药物缓解症状。日常需注意隔离患儿,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提供温凉流质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