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补液、使用益生菌、对症药物及就医治疗等方式干预。主要治疗方法有调整饮食结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肠道菌群、控制症状及必要时抗感染治疗。
1、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并增加喂养频次,已添加辅食的患儿需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苹果泥。避免高糖、高脂及乳制品摄入,减轻肠道负担。饮食调整需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原则,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
2、口服补液: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按每次腹泻后10毫升/公斤体重补充。轻度脱水者每日补液量50-100毫升/公斤,分多次少量饮用。补液期间需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改善指标。
3、益生菌制剂:
可选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益生菌能竞争性抑制病原菌定植,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使用时间建议持续至腹泻停止后3-5天,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
4、对症治疗: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及病原体,改善水样便症状。消旋卡多曲能减少肠道分泌,适用于分泌性腹泻。发热超过38.5℃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止泻剂以免抑制病原体排出。
5、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腹泻需经粪便培养确诊后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治疗志贺菌感染。轮状病毒等病毒性腹泻以对症支持为主。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住院进行静脉补液和病原学检查。
护理期间需注意臀部皮肤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持室内通风,患儿用品每日煮沸消毒。观察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尿量变化,补充锌元素可缩短病程。母乳喂养母亲应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恢复期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泥等促进肠黏膜修复。
预防感染性腹泻的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接触污染源、增强免疫力、及时接种疫苗。
1、饮食卫生:食物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肉类和海鲜。生食蔬菜和水果要彻底清洗,饮用煮沸的水或瓶装水,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或井水。在外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馆,避免食用路边摊或卫生状况不明的食品。
2、手部清洁:手是细菌和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在没有水和肥皂的情况下,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保持手部清洁能有效减少病原体通过手口途径进入体内的风险。
3、避免污染源: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常存在于粪便、污水和受污染的环境中。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如池塘、河流等。在公共场所,尽量使用蹲厕而非坐厕,如使用坐厕可垫上一次性马桶垫。家中有腹泻患者时,要注意隔离,避免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物品。
4、增强免疫力:良好的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病原体的侵袭。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适度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
5、疫苗接种:某些感染性腹泻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轮状病毒疫苗和霍乱疫苗是预防相关腹泻的有效手段。轮状病毒疫苗适用于婴幼儿,霍乱疫苗适用于前往疫区的人群。接种疫苗前应咨询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安全接种。
预防感染性腹泻需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注重饮食卫生、手部清洁和环境管理,同时通过增强免疫力和接种疫苗来提高身体的防御能力。多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发酵乳制品,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