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感染性腹泻可通过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益生菌等药物治疗。感染性腹泻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频繁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1、蒙脱石散:蒙脱石散是一种天然矿物药物,能够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及其毒素,保护肠道黏膜。每次服用1-2袋,每日3次,需根据宝宝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蒙脱石散对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均有辅助治疗作用。
2、口服补液盐:感染性腹泻容易导致宝宝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盐能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将补液盐按照说明书比例溶解于温水中,每次腹泻后服用50-1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预防脱水。
3、益生菌: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免疫功能。常用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每日服用1-2次,每次1袋,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对病毒性腹泻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辅助治疗作用。
4、抗生素:细菌性腹泻如沙门氏菌感染、志贺氏菌感染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需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滥用。
5、止泻药:感染性腹泻一般不推荐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等,可能抑制肠道蠕动,延长病原体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加重病情。只有在医生明确诊断并指导下,才能谨慎使用止泻药。
宝宝感染性腹泻期间,需注意饮食调理,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蒸苹果等,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疹。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尿量、体温等,如出现严重脱水、持续高热、血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小儿感染性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补液、使用益生菌、对症药物及就医治疗等方式干预。主要治疗方法有调整饮食结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肠道菌群、控制症状及必要时抗感染治疗。
1、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并增加喂养频次,已添加辅食的患儿需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苹果泥。避免高糖、高脂及乳制品摄入,减轻肠道负担。饮食调整需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原则,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
2、口服补液: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按每次腹泻后10毫升/公斤体重补充。轻度脱水者每日补液量50-100毫升/公斤,分多次少量饮用。补液期间需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改善指标。
3、益生菌制剂:
可选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益生菌能竞争性抑制病原菌定植,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使用时间建议持续至腹泻停止后3-5天,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
4、对症治疗: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及病原体,改善水样便症状。消旋卡多曲能减少肠道分泌,适用于分泌性腹泻。发热超过38.5℃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止泻剂以免抑制病原体排出。
5、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腹泻需经粪便培养确诊后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治疗志贺菌感染。轮状病毒等病毒性腹泻以对症支持为主。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住院进行静脉补液和病原学检查。
护理期间需注意臀部皮肤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持室内通风,患儿用品每日煮沸消毒。观察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尿量变化,补充锌元素可缩短病程。母乳喂养母亲应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恢复期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鱼肉泥等促进肠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