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腱疼痛可能由跟腱炎、跟腱滑囊炎、跟腱断裂、足部结构异常、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跟腱炎跟腱炎是跟腱反复微小撕裂导致的炎症反应,常见于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群。表现为脚跟上方持续性钝痛,晨起或久坐后起步时疼痛明显。急性期可采用冰敷减轻肿胀,慢性期建议使用超声波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贴膏等外用药物,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
2、跟腱滑囊炎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因摩擦过度发生炎症,多见于穿硬质鞋后跟反复摩擦者。典型症状为跟腱附着点红肿热痛,按压时有囊性感。治疗需更换软底鞋,使用硅胶足跟垫分散压力。急性发作时可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配合红外线照射促进炎症吸收。
3、跟腱断裂剧烈弹跳动作可能导致跟腱完全或部分断裂,患者常听到啪的断裂声,随后出现行走困难。查体可见跟腱连续性中断,Thompson试验阳性。部分断裂可采用跖屈位石膏固定,完全断裂需行跟腱吻合术,术后需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
4、足部结构异常扁平足或高弓足会使跟腱承受异常应力,长期可导致止点性跟腱病变。此类患者需定制矫形鞋垫纠正生物力线,配合牵拉腓肠肌的康复训练。严重跟骨后突畸形者可能需要跟骨截骨术,术后6周内避免负重。
5、运动损伤篮球、羽毛球等急停变向运动易造成跟腱过度负荷,表现为运动后跟腱区域胀痛。建议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立即冷敷,使用肌内效贴布减轻跟腱张力。反复损伤者应进行离心性力量训练,增强跟腱抗拉强度。
日常应选择有缓冲性能的运动鞋,避免赤足行走。运动前后进行跟腱拉伸,将患肢前弓步,后腿伸直保持30秒。控制体重减轻跟腱负荷,BMI超过25者建议每周减重0.5公斤。补钙及维生素D预防跟腱钙化,50岁以上人群每日钙摄入量应达到1000毫克。若疼痛持续2周不缓解或出现明显肿胀,需及时至足踝外科就诊排除跟腱变性等严重病变。
跟腱炎一般需要2-6周恢复,具体时间与损伤程度、治疗方式及个人体质有关。
跟腱炎恢复时间主要取决于炎症程度和护理措施。轻度拉伤或过度使用导致的炎症,通过充分休息、冰敷及佩戴护具,通常2-3周症状可缓解。中度损伤伴随局部肿胀时,需结合物理治疗和药物干预,恢复周期可能延长至3-4周。若存在跟腱部分撕裂或慢性炎症反复发作,需采用支具固定、冲击波治疗等手段,完全康复可能需要4-6周。恢复期间应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防止二次损伤。
建议遵医嘱进行阶段性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踝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同时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