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慢性膀胱炎的症状主要有尿频尿急、排尿疼痛、下腹不适、血尿以及尿液浑浊。
1、尿频尿急:
患者会出现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能超过8次,夜间频繁起夜,同时伴有强烈的尿意感,即使膀胱内尿液量较少也会产生急迫的排尿需求。这种症状与膀胱黏膜持续受到刺激有关,可能影响日常工作与睡眠质量。
2、排尿疼痛:
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可能出现灼烧感、刺痛感,尤其在尿液排出的最后阶段疼痛加剧。部分患者描述为"刀割样"疼痛,这种症状源于炎症导致尿道黏膜敏感度升高,严重时可能伴随排尿后持续数分钟的隐痛。
3、下腹不适:
膀胱区域耻骨上方可能出现持续性的钝痛、压迫感或坠胀感,在膀胱充盈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会误以为是妇科疾病引起的疼痛,这种不适感与膀胱壁长期充血水肿有关,可能放射至会阴部或腰骶部。
4、血尿:
约30%患者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淡红色尿液或镜下血尿,通常表现为排尿终末时出现少量血液。这是由于慢性炎症导致膀胱黏膜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在膀胱收缩时发生轻微出血,严重时可能形成血块。
5、尿液浑浊:
尿液常呈现浑浊状态,可能伴有异味,静置后可见沉淀物。这是膀胱黏膜脱落细胞、炎性分泌物与细菌代谢产物混合所致,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尿液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有时伴有蛋白尿。
建议患者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选择蔓越莓汁等具有抑制细菌作用的饮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咖啡因摄入;穿着棉质透气内裤,注意会阴部清洁;可尝试温水坐浴缓解不适,但需注意水温不超过40℃;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出现发热腰痛,需及时进行尿培养及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排除间质性膀胱炎或泌尿系结核等特殊类型感染。
慢性膀胱炎可通过调整饮水习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膀胱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慢性膀胱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异常、神经源性膀胱、长期导尿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水习惯每日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细菌在膀胱内的滞留时间。建议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膀胱负担。可适当饮用蔓越莓汁,其含有的原花青素可能抑制细菌黏附膀胱黏膜。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防止加重尿频尿急症状。
2、药物治疗细菌性慢性膀胱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磷霉素等。存在膀胱过度活动时可使用索利那新、托特罗定等M受体拮抗剂。对于间质性膀胱炎,可能需要使用戊聚糖多硫酸钠修复膀胱黏膜。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
3、物理治疗局部热敷下腹部可缓解膀胱痉挛疼痛。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适用于合并盆底肌功能紊乱者。膀胱灌注治疗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送达膀胱黏膜,常用药物包括透明质酸钠、肝素等,可修复受损黏膜屏障。体外冲击波治疗对部分顽固性病例可能有效。
4、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改善尿频症状。初期可设定2小时排尿一次,逐步延长至3-4小时。排尿时采取放松体位,避免用力挤压膀胱。配合盆底肌锻炼增强控尿能力,每次收缩维持5-10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
5、手术治疗对于合并膀胱颈梗阻或前列腺增生者,可考虑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或前列腺切除术。顽固性间质性膀胱炎可能需要膀胱水扩张术。膀胱容量严重缩小时,少数病例需行膀胱扩大术。所有手术方案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术后需配合长期行为治疗。
慢性膀胱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和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会阴部清洁,选择棉质透气内衣。适度进行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症状。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膀胱功能评估,出现血尿、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