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主要有调整体位、清除分泌物、使用气道辅助装置、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1、调整体位:
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可减少舌后坠和分泌物积聚,尤其适用于意识障碍患者。头部后仰配合下颌前推能有效开放气道,必要时可用枕头垫高肩部。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有助于减轻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误吸风险。
2、清除分泌物:
通过拍背排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出,意识清醒者可指导有效咳嗽。对无力咳痰者采用吸痰管机械吸引,操作需严格无菌。定期口腔护理减少细菌定植,鼻腔分泌物可用棉签轻柔清理。
3、使用气道辅助装置:
口咽通气道适用于舌根后坠患者,鼻咽通气道可用于牙关紧闭者。无创正压通气能改善肺泡通气,气管插管适用于严重通气障碍。选择装置需根据患者耐受度和气道梗阻程度。
4、药物治疗:
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可降低痰液黏稠度,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缓解气道痉挛。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用药需遵循医嘱并观察不良反应。
5、手术治疗:
气管切开适用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喉部肿瘤切除可解除机械性梗阻。鼻中隔偏曲矫正改善鼻腔通气,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上气道阻塞。术前需全面评估手术指征和风险。
日常应保持环境湿度40%-60%,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稀释痰液。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流感季节接种疫苗。练习腹式呼吸增强膈肌力量,过敏人群远离粉尘花粉。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需立即就医。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进食时采取坐位细嚼慢咽防止误吸。呼吸道慢性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肺功能。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情况下不严重,但可能引发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多数患儿通过充分休息、适量饮水可在1周内自愈。部分患儿可能因免疫力低下或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如中耳炎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肺炎可能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极少数情况下可能诱发心肌炎,出现心悸、乏力等表现。
患儿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精神萎靡或呼吸急促时需及时就医。日常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其他患病儿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