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蚊虫、螨虫、跳蚤、隐翅虫、蜱虫等叮咬后可能出现红肿发痒症状。不同虫类叮咬的表现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主要与虫体毒性、个人体质及叮咬部位有关。
1、蚊虫叮咬:
雌蚊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人体免疫反应,导致局部组织胺释放。典型表现为直径1-2厘米的红色丘疹,中央可见针尖状咬痕。可冷敷缓解瘙痒,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直径超过5厘米的硬结。
2、螨虫叮咬:
尘螨或恙螨叮咬后常形成线状排列的红色丘疹,多发生在皮肤薄嫩处。螨虫分泌物会引发迟发型过敏反应,瘙痒可持续3-5天。保持环境干燥清洁,使用防螨寝具可减少接触。
3、跳蚤叮咬:
跳蚤口器刺入皮肤吸血时注入抗凝血物质,会在下肢形成群集性红色斑丘疹,中央可见出血点。跳蚤叮咬处可能形成水疱,伴有剧烈瘙痒。宠物及地毯需彻底清洁消杀。
4、隐翅虫接触:
隐翅虫体液含有强酸性毒素,接触皮肤后24小时内会出现条索状红斑、水疱,伴有灼痛感。切勿拍打停留在皮肤上的隐翅虫,应立即吹走并用肥皂水清洗。
5、蜱虫叮咬:
蜱虫叮咬时会将口器埋入皮肤吸血,初期可能无痛感,但可能传播莱姆病等病原体。发现蜱虫附着时应用镊子垂直拔出,避免挤压虫体。叮咬处出现游走性红斑需及时就医。
虫咬后应避免搔抓,可用肥皂水清洗患处。冷敷能缓解肿胀瘙痒,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有收敛作用。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扩散等全身症状,或蜱虫叮咬后出现环形红斑,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日常注意防虫措施,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虫剂,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减少虫螨滋生。
狂犬疫苗第三针后又被咬出血需立即彻底清洗伤口并尽快补种疫苗。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包括伤口处理、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和疫苗补种,具体措施需根据暴露时间与既往免疫情况决定。
伤口处理是首要步骤,用肥皂水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以上,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若既往已完成至少两针狂犬疫苗接种且体内抗体水平足够,可仅加强两针疫苗;若距全程接种超过3个月或免疫情况不明确,需重新全程接种五针疫苗并联合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补种时间越早越好,首针应在暴露后24小时内完成。接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饮酒,观察有无局部红肿、发热等不良反应。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1-3个月,发病后死亡率接近100%。即使已完成部分疫苗接种,再次暴露后仍存在感染风险。需监测伤口愈合情况,若出现发热、头痛、恐水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家养动物需隔离观察10天,野生动物咬伤一律按暴露处理。日常需避免接触不明来源动物,为宠物定期接种疫苗,高危职业者建议提前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