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检查对身体的伤害通常较小,但具体风险与穿刺部位、操作规范及个体差异有关。穿刺主要用于诊断或治疗,临床操作时会严格消毒并局部麻醉以降低不适感。
常规穿刺如抽血、骨髓穿刺等属于微创操作,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疼痛或轻微淤青,一般1-3天可自行恢复。操作过程中医生会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感染或出血概率较低。对于浅表组织穿刺如淋巴结活检,创伤更小,恢复更快,通常无须特殊护理。
特殊部位穿刺如肺穿刺、肝穿刺等可能伴随较高风险,偶发气胸、脏器出血等并发症,但发生率不足百分之一。这类操作需在影像引导下进行,术前会评估凝血功能及器官状态。若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或解剖结构异常,可能增加操作难度,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实施。
穿刺后应保持伤口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如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穿刺处红肿渗液,需及时就医。穿刺的诊疗价值远大于潜在风险,但具体方案需由医生根据临床指征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