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导致耳朵疼可能与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气压损伤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止痛药物、热敷等方式缓解。
中耳炎引发耳痛主要由于炎症刺激鼓膜及周围神经。细菌感染常见于感冒后病原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引发充血肿胀;咽鼓管功能障碍会导致中耳压力失衡,多见于儿童腺样体肥大或过敏性鼻炎患者;气压损伤常见于潜水或飞行时压力骤变。急性期可表现为搏动性疼痛伴听力下降,慢性期多为钝痛伴耳闷。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局部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感冒时及时治疗鼻部症状,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保持咽鼓管通畅。
耳朵疼可能是中耳炎,也可能是外耳道炎、耵聍栓塞或外伤等原因引起。
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常见于感冒后,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部分患者伴随发热。外耳道炎通常与掏耳损伤或进水感染有关,疼痛较剧烈且触碰耳廓时加重。耵聍栓塞因耳垢堵塞外耳道引发胀痛,可伴有耳鸣。耳部外伤如撞击或异物刺入也会直接导致疼痛。
若耳痛持续超过24小时、伴随脓性分泌物或高热,需警惕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儿童因咽鼓管结构特殊更易发病,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抓耳、哭闹应及时就诊。医生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治疗感染,或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
避免自行掏耳或让污水进入耳道,感冒时勿用力擤鼻。耳痛期间减少耳机使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