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适用于晶状体混浊严重影响视力的患者,主要适应症包括成熟期白内障、膨胀期白内障、晶状体脱位、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以及需保留后囊膜的特殊情况。
1、成熟期白内障:
晶状体完全混浊呈乳白色,视力降至手动或光感水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此时囊外摘除可彻底清除混浊晶状体皮质,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能有效恢复视力。手术需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避免损伤角膜内皮及悬韧带。
2、膨胀期白内障:
晶状体吸水膨胀导致前房变浅,可能诱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囊外摘除能解除瞳孔阻滞,降低眼压风险。此类患者常伴有虹膜前粘连,术中需同步处理房角结构。
3、晶状体脱位:
外伤或马凡综合征等导致晶状体半脱位时,囊外摘除可避免玻璃体脱出风险。手术需采用虹膜钩或囊袋张力环稳定晶状体位置,保留完整后囊膜有利于二期人工晶体植入。
4、合并青光眼:
白内障与青光眼共存时,联合施行囊外摘除与小梁切除术可同时解决两种疾病。通过单一切口操作能减少角膜内皮损伤,术后需密切监测眼压变化。
5、保留后囊膜需求:
儿童白内障或拟植入特殊类型人工晶体时,需保持后囊膜完整性。囊外摘除较超声乳化更利于控制皮质清除范围,术后后囊混浊可通过激光治疗解决。
术后三个月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揉眼动作,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日常增加深色蔬菜摄入补充叶黄素,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护眼底。定期复查视力及眼底情况,后发性白内障需及时行激光后囊切开术。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维持血压稳定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白内障手术通常可以进行第二次,但需根据患者眼部具体情况评估手术必要性。主要影响因素有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移位、后发性白内障、角膜内皮功能、视网膜健康状况等。
白内障术后若出现人工晶体位置异常或度数偏差,可能需二次手术调整。人工晶体移位可能与囊袋松弛或外伤有关,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或视物变形。此时可通过晶体调位术或更换晶体改善,常用晶体包括单焦点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等。术前需通过角膜内皮镜检查评估手术安全性。
后发性白内障是常见术后并发症,因残留晶体上皮细胞增生导致后囊膜混浊,表现为视力逐渐模糊。这种情况无须二次手术,通过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即可恢复视力,操作时间短且无痛。若合并青光眼或黄斑病变,需联合相应治疗。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低于安全值时,二次手术风险较高。角膜内皮功能差可能与年龄或既往手术损伤有关,需通过角膜地形图和内皮显微镜评估。视网膜脱离或黄斑水肿患者需优先处理眼底问题,白内障二次手术需延期。糖尿病患者应确保血糖稳定后再考虑手术。
白内障术后需定期复查视力及眼底情况,避免揉眼或剧烈运动。日常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用眼时间,补充维生素A和叶黄素有助于保护视网膜。若出现眼红、眼痛或视力骤降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眼药水。高龄患者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眼压和角膜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