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术主要通过导管介入技术诊断或治疗心脏结构异常,具体操作包括房间隔造口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
1、房间隔造口术:
适用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需改善血液混合的患儿。医生经股静脉插入导管至右心房,利用球囊或切割装置扩大房间隔开口,促进左右心房间血流交换。术后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心脏功能,通常联合药物稳定循环。
2、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针对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股动脉送入封堵器至导管位置释放,阻断异常分流。术前需评估导管形态及肺动脉压力,术后需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
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对肌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通过导管输送双盘状封堵器闭合缺损。术中需经食道超声精确定位,术后需预防房室传导阻滞,定期复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4、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用于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瓣膜改善血流。操作需同步监测右心室压力变化,术后可能出现瓣膜反流,需长期随访心功能及瓣膜情况。
5、支架植入术:
治疗主动脉缩窄或肺动脉分支狭窄时,在狭窄段植入金属支架维持管腔通畅。术前需三维重建评估解剖结构,术后需抗凝治疗并定期影像学复查支架位置及通畅度。
术后护理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控制钠盐摄入;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胸片及血常规;出现发热、心悸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建立规律作息习惯,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心脏康复。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后是否痊愈需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判断,多数患者通过手术可达到临床治愈,但需长期随访观察。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心脏结构异常得到纠正,血流动力学改善,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年内复查心脏超声显示缺损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心功能恢复正常,日常活动不受限,可认为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这类患者仍需定期复查,监测心脏功能变化,但通常无须特殊治疗。
少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残余分流、心律失常或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残余分流较小时可能无须处理,但需密切随访。分流较大时可能需二次手术或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多由手术瘢痕引起,部分患者需药物控制。肺动脉高压严重并发症需长期药物干预。术后心功能未完全恢复者需限制剧烈运动,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术后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控制钠盐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心电图等,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及时就医。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可获得良好预后,但需终身关注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