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腹泻可通过补液治疗、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肠道微生态调节、预防脱水等方式治疗。轮状病毒腹泻通常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水样便、发热、呕吐等症状。
1、补液治疗轮状病毒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口服补液盐是首选治疗方法。补液盐含有葡萄糖和电解质,能有效预防和纠正脱水。对于轻度脱水患儿,可少量多次口服补液盐溶液。严重脱水时需要静脉补液治疗,建议及时就医。
2、饮食调整患病期间应继续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已添加辅食的婴幼儿可进食米汤、米糊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腹泻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意营养补充。
3、药物治疗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黏膜,减少腹泻次数。消旋卡多曲能抑制肠道分泌,缓解水样便症状。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抗生素。
4、肠道微生态调节轮状病毒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常用制剂包括酪酸梭菌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元如低聚果糖也可促进有益菌生长,改善肠道功能。
5、预防脱水密切观察患儿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征兆。每次腹泻后补充适量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果汁,这些可能加重腹泻。如出现持续呕吐、尿量减少等严重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应注意休息,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尿布疹。家庭成员要勤洗手,做好排泄物消毒处理。患病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轮状病毒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婴幼儿按时接种。如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发热,好发于婴幼儿。
1、病原体特征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其表面蛋白VP4和VP7决定病毒血清型。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稳定性较强,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易引起暴发流行。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双糖酶活性下降引发渗透性腹泻。
2、典型症状潜伏期约1-3天后出现水样蛋花汤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伴有喷射性呕吐和低至中度发热。病程早期可能出现呼吸道卡他症状,严重脱水时可表现为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症状通常持续3-8天,免疫功能低下者病程可能延长。
3、诊断方法粪便抗原检测是主要诊断手段,采用胶体金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病毒抗原。电子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车轮状病毒颗粒。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便常规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需注意与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4、治疗原则以预防和纠正脱水为主,轻中度脱水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Ⅲ。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黏膜,消旋卡多曲能减少肠道分泌。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严重呕吐或脱水需静脉补液,一般不使用抗生素和止泻药。
5、预防措施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国内现有单价和五价两种口服减毒活疫苗。日常需加强手卫生,患儿粪便需消毒处理。母乳喂养可提供被动免疫,婴幼儿餐具应定期煮沸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患病期间应继续母乳喂养或选择无乳糖配方奶粉,年长儿可进食米汤、面条等低渣饮食。注意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皮炎,每次便后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和脱水体征,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惊厥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