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表现为水样便、发热、呕吐等症状。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程通常持续3-8天。症状严重程度与患儿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主要有脱水、电解质紊乱、食欲减退、腹痛、精神萎靡等表现。
1、水样便轮状病毒感染最典型的症状是大量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粪便呈蛋花汤样,无明显黏液或血丝。这种腹泻容易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液可能引发脱水。患儿排便时可能出现肛门周围皮肤发红、疼痛等刺激症状。
2、发热多数患儿在病程初期会出现中低度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持续1-3天。发热期间可能伴有烦躁不安、哭闹等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3、呕吐约80%的患儿在腹泻前1-2天会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样液体。呕吐可能导致患儿拒绝进食,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风险。呕吐症状通常在病程第3天左右逐渐缓解。
4、脱水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患儿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哭时无泪、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重度脱水可能出现嗜睡、四肢冰凉、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需立即就医。
5、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病程中常见食欲明显下降,可能伴有阵发性腹痛,但通常不剧烈。婴幼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等全身症状,年长儿可能主诉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
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护理需注意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原则,优先选择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母乳喂养应继续坚持,配方奶喂养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加剧、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适龄儿童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宝宝得轮状病毒通常由接触病毒污染物、免疫力低下、人群密集场所暴露、不良卫生习惯、病毒携带者传播等原因引起。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能伴随发热、呕吐、水样便等症状。
1、接触病毒污染物宝宝接触被轮状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或衣物后,可能通过手口接触感染。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建议家长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宝宝常接触的物品,及时处理呕吐物和排泄物,护理前后需彻底洗手。
2、免疫力低下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局部免疫屏障较弱,更易感染轮状病毒。母乳喂养有助于提供免疫球蛋白A增强防御,家长应注意避免宝宝与呼吸道感染者密切接触,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3、人群密集场所暴露托幼机构、儿童游乐场等场所人员密集,易发生轮状病毒聚集性传播。病毒可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建议流行季节减少带宝宝前往密闭公共场所,必须前往时可佩戴口罩,回家后立即更换衣物并清洁手部。
4、不良卫生习惯宝宝吸吮手指、啃咬玩具等行为可能直接摄入病毒。家长需帮助宝宝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20秒以上,避免共用毛巾。护理腹泻宝宝后需对马桶、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进行消毒。
5、病毒携带者传播成人感染轮状病毒后可能成为无症状携带者,通过照顾宝宝时传播病毒。家庭成员出现胃肠不适时应避免接触宝宝,必须接触时需佩戴口罩并加强手卫生。轮状病毒疫苗保护率可达90%,建议在宝宝6周龄后尽早接种。
预防轮状病毒感染需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宝宝餐具单独煮沸消毒,处理尿布后规范洗手。腹泻期间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高糖饮食加重腹泻。若宝宝出现持续呕吐、血便、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家长须立即就医。轮状病毒病程通常3-8天,恢复期应提供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逐步恢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