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后通常会接种乙肝疫苗,这是我国免疫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乙肝疫苗接种主要有阻断母婴传播、预防感染后慢性化、降低肝癌风险、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符合国家免疫程序等作用。
1、阻断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接种疫苗能有效阻断这一传播途径。我国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实施主被动联合免疫,即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同时接种首剂乙肝疫苗。这种双重保护措施可使阻断成功率显著提高。
2、预防感染后慢性化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携带状态。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及时接种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研究显示,完成全程免疫的婴幼儿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可达较高水平,有效预防感染后的慢性化进程。
3、降低肝癌风险慢性乙肝感染是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新生儿期接种可最大限度避免乙肝病毒感染,从源头切断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链条。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儿童肝癌发病率已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4、建立群体免疫屏障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有助于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可有效减少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我国实施新生儿普种政策后,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从较高水平降至较低水平。
5、符合国家免疫程序我国现行的免疫规划程序规定,所有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后续在1月龄和6月龄各接种一剂。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按实际体重和健康状况调整接种方案。完成三剂基础免疫后,一般无须加强接种。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需注意以下事项:确保在正规医疗机构接种合格疫苗;接种后留观半小时;注意局部护理避免感染;记录接种时间便于后续剂次衔接;出现轻微发热或局部红肿属常见反应,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若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主被动联合免疫,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评估免疫效果。完成全程接种后,建议在7-12月龄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家长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按时带孩子完成后续剂次接种,同时注意避免与乙肝患者发生血液或体液接触,做好综合防护措施。
宝宝咳嗽时能否接种乙肝疫苗需根据咳嗽原因和严重程度判断。若为轻微感冒或环境刺激引起的短暂咳嗽,通常不影响接种;若伴随发热、肺炎等急性感染症状,则建议暂缓接种。
咳嗽可能是由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炎等因素引起,常伴有鼻塞、咽痛或痰液分泌增多等症状。乙肝疫苗属于灭活疫苗,理论上在无发热及严重疾病状态下接种安全性较高。但急性感染期接种可能加重免疫系统负担,或影响疫苗效果。
对于存在喘息、持续高热或明确细菌感染的婴幼儿,应待症状缓解后补种。疫苗接种前需由医生评估心肺听诊、体温等指标,排除禁忌证。早产儿或免疫功能低下儿童需额外谨慎。
接种后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观察是否有局部红肿或低热反应,咳嗽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