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可能会发生耳鸣,通常与炎症刺激或分泌物堵塞有关。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炎症反应,当炎症累及鼓膜或外耳道深部时,可能刺激听觉神经末梢,引发低频耳鸣。急性外耳道炎患者因耳道肿胀、耵聍栓塞或脓性分泌物积聚,可能造成传导性听力下降,进而出现耳闷胀感伴随耳鸣。真菌性外耳道炎因菌丝刺激耳道皮肤,也可能导致间歇性耳鸣。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耳痛、耳痒及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少数情况下,外耳道炎合并中耳炎或内耳功能紊乱时,可能出现高频耳鸣或持续性耳鸣。这类患者往往伴有眩晕、听力明显减退等表现,需警惕细菌毒素通过圆窗膜影响内耳功能。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出现严重外耳道炎时,耳鸣症状会更显著。
出现耳鸣症状应及时清理耳道分泌物,避免自行掏耳,保持耳部干燥清洁,并尽早就医明确病因。
急性外耳道炎可通过热敷、红外线照射、超短波治疗等方式进行物理治疗。
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使用温热毛巾敷于患侧耳部,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红外线照射具有消炎镇痛作用,波长范围为760纳米至1毫米,照射距离30-50厘米,每次治疗15-20分钟。超短波治疗采用高频电磁波作用于患处,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减轻炎症,电极板置于耳部前后,输出功率20-40瓦,治疗时间8-12分钟。这些物理治疗方法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强组织代谢,促进炎症消退。
治疗期间应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游泳或耳部进水,勿自行掏挖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