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一般不会传染。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外界物质后发生的炎症反应,主要与过敏或刺激有关,不具有传染性。但若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病原体。
接触性皮炎属于非感染性炎症,其发病机制为皮肤屏障受损后对外界物质的异常免疫反应。常见诱因包括金属饰品、化妆品、清洁剂等直接接触物,典型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由于不涉及病原体传播,患者日常接触他人不会导致皮炎扩散。
少数情况下,搔抓破溃的皮损可能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此时渗出液中含有病原体。若健康皮肤接触被污染的渗出物,且局部存在微小伤口,理论上有传播风险。但这种情况属于继发感染,并非接触性皮炎本身具有传染性。
接触性皮炎患者应避免搔抓皮损,保持患处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暂停使用可疑致敏物品。若出现红肿加重、渗液化脓等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日常注意记录接触物帮助识别过敏原,必要时可做斑贴试验明确病因。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导致的上嘴唇肿胀可通过局部冷敷、药物治疗和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方式缓解。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通常由直接接触过敏物质引发,常见过敏原包括某些牙膏成分、金属牙科材料或特定食物。肿胀区域可能伴随灼热感或轻微疼痛。急性期可用清洁纱布包裹冰块冷敷10分钟减轻肿胀,每日重复进行。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消炎,配合地塞米松软膏局部涂抹抗过敏。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免疫反应。治疗期间需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品,避免抓挠或热刺激。
建议选择无香料牙膏,避免食用辛辣或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以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