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时氧流量一般设置为10-15升/分钟。心肺复苏过程中需要高流量氧气支持,以迅速提高患者血氧浓度,为重要脏器供氧。
心肺复苏时使用的高流量氧气有助于快速纠正患者缺氧状态。成人患者通常采用10-15升/分钟的氧流量,通过面罩或气管插管方式给予。这种高流量氧气可以保证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间歇期,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氧气流量过低可能导致组织缺氧加重,影响复苏效果。氧气流量过高则可能造成氧中毒,但心肺复苏时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98%为宜。对于特殊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氧流量以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心肺复苏后应继续给予氧气支持,并根据患者病情逐渐调整氧流量。建议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氧气治疗,同时配合心电监护、血压监测等生命体征观察。日常生活中应学习基本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技能,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实施正确抢救措施。
心肺复苏用力需垂直向下按压胸部,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同时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心肺复苏时施救者需跪于患者一侧,双掌重叠置于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中点,肘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相当于成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过浅无法有效泵血,过深可能导致肋骨骨折。按压频率应保持在100-120次/分钟,与歌曲Stayin' Alive节奏相近。每次按压后须让胸廓完全回弹,不可倚靠在患者胸壁上,否则会减少心脏充盈。人工呼吸时需捏住患者鼻孔,包紧其口唇吹气1秒,见胸廓抬起即为有效,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持续按压至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施救过程中需注意保持按压动作规范,避免冲击式按压或按压中断超过10秒。若体力不支可换人操作,但中断时间应尽量缩短。对于儿童患者,单手或双指按压即可,婴儿则用两拇指环抱胸廓法。心肺复苏后患者可能出现呕吐,需立即将其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建议公众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巩固操作技能,家中可备应急呼吸膜避免直接接触感染风险。